切爾諾貝利已成動物天堂,核輻射對動物沒影響?它們難道不怕嗎?

為什麼人類「談核色變」?

除了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熱輻射、衝擊波和貫穿性輻射外,最令人感到恐懼的是慢性輻射,這些核物質會污染土壤水源,對人類造成持續性傷害。

在放射性元素超標的環境中,我們人體細胞DNA結構會被破壞,從而引發基因突變,產生的連鎖反應大家都知道,就算短時間內沒有死亡,此後也將不斷飽受折磨,所以人類對核物質極度恐懼,一些核污染的區域更是成為了「人類禁區」。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切爾諾貝利核電池第四號反應堆意外爆炸,31人當場死亡,其中28人死於過量核輻射,基本都是消防員和救護員,並且大量輻射塵隨着氣流擴散到蘇聯的西部地區、東歐地區、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在切爾諾貝利發生爆炸後,13.5萬人被立即安排撤離家園,前往更遠的安全區,饒是如此,此次核電站事故也對周邊國家造成了巨大打擊。

此次事故所產生的輻射量,超過了美國在廣島投放原子彈輻射量的400倍,並且在隨後10多年中,俄羅斯、丹麥、波蘭、瑞士、挪威等周邊國家因核輻射死亡的人數超過17萬,其中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俄羅斯受到的影響最大。

除了死亡人數,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還導致超過200萬人患上了相關疾病,並且後代的健康率也在影響,此外,烏克蘭數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核電站周圍成了一片片禁區,讓人望而卻步。

然而令人驚訝的一幕是,因切爾諾貝利事故被污染的區域內,野生動物數量卻越來越多,儼然成了它們的「天堂」。

在切爾諾貝利事故區中,存在着幾百種野生動物,例如野豬、獾、狸貓、棕熊、野牛、狼、猞猁、普氏野馬和鳥類等。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瑪麗娜·斯科芙利亞,一直在關注着切爾諾貝利區域野生動物,從數據來看,事故區域內的野狼種群密度,是保護區的7倍,其他動物專家也發現了此現象,他們都表示不可思議。

此外,從1986年~1996年,野生動物數量呈爆炸式增長,代表性動物有野豬和麋鹿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普氏野馬,當初科學家發現事故區域存在野生動物後,便做了個實驗,他們把30匹普氏野馬投放進事故區,結果這群普氏野馬非但沒有滅絕,數量反而增長到了210匹。

除了野生動物的數量外,野生動物的多樣性同樣令專家驚嘆不已,事故區域內不僅有常見的中型哺乳動物,還有兩棲動物、魚類、大黃蜂、蚯蚓等等,誰能想到,以前核污染區域,如今卻誕生了一個完整的小型生態區。

從動物學家觀測到事故區內野生動物的數量和種類來看,難道這片區域真的安全了?又或者說,核輻射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微乎其微?

實則不然,核輻射對碳基生物的破壞性非常大,造成如此巨大反差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幾點:

1.據以前生活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的居民表示,即便國家再三強調保護野生動物,但一直有偷獵者在非法狩獵野生動物,除了偷獵者外,人類退出後,大量化工污染和生活污染也逐漸消失,雖然取而代之的是核輻射殘留污染,但今天的數據同樣在說明,野生動物更害怕人類。

2.動物壽命較為短暫,有些動物壽命可能連1年都不滿,吸收了大量核污染物質的動物,或許發病時間是2年後,但結果在第1年就被天敵捕食,或壽終正寢了。

這裡存在一個混淆概念,「沒有發病」≠「不會發病」,二者存在時間差,例如一頭野牛,它的壽命是20年,假設在第10年發病,結果在第9年時,野牛被狼群吃掉了,狼因體內核污染物質太多死亡,沒幾天又被食腐生物吃掉了,所以就造成了「野生動物受核輻射影響微乎其微」的錯覺。

3.動物的適應性比較強,科學家發現在事故區域,大量飽受核輻射摧殘的物種,它們的膚色開始變得越來越黑,例如東方樹蛙,原本好好的綠色皮膚,現在變成了黑不溜秋的顏色,野豬的毛髮也是如此,因為這是物種抵抗核輻射的一種辦法。

至於核輻射是否會影響下一代,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不論廣島、長崎還是被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影響的人類中,他們後代的畸形率和其他發病率都明顯高於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