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之科學》十七、六氣與四季二十四節的關係(原創)

這一篇文章再分析一下,「六氣」與一年「四季」及「二十四個節氣」的關係。

為什麼要把一年分為四個季節?

為什麼要把一年分為24個節氣?

而不是其它數字?有什麼依據呢?這並不是人為硬性劃分,依據是「六氣」運行的節點。

以前文章分析過了水星繞日旋轉360度形成的六個60度區域為「六氣」。

一周經過六個60度.就產生一輪六氣,就是一個季節,一年之內水星繞日四周,產生了四個季節。

一年四輪六氣,四輪各有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六氣,6×4=24成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應該是60度。

水星從進入60度開始,每周遞進15度,一年四次共遞進60度.而後進入下一年司天之氣,

因為四周的24個節氣也都遞進,

所以每個季度的勢能不同,每個節氣勢能也不同。

這些是天之氣的節段,也就是「客氣」。

經曰: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地球每繞日一周是360度,除於24節氣=一個節氣15度。

對應地球的一年時間是,每輪六氣是一年的四分之一。

雖然地球繞日一周以太陽中心分為24個15度,因為太陽不在地球軌道的中心,每個15度的夾角相同,但弦長不同,反映到軌道上的弧長也不同,(近日一側點短,遠日點一側長)。15°不=15天,地球自轉的圈數有多有少,而且農曆的一年是365天,不是每個節氣都是十五天。

這些都是「六氣」(客氣)的勢能節點分佈。

見圖片

下面再分析一下地氣(主氣),

經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

人在地球上一年感受到的溫度變化,與在天之氣在同一個時間的陰陽勢能相反。

地球在近日點一側時氣溫冷,天陽地陰。

到離太陽遠一側時溫度卻熱,天陰地陽。

這個天陽地陰的現象,是因地球雖然是太陽系的行星,但它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與太陽不是一心,自轉軸心向北傾斜66.34度,朝着北極星自轉。

自轉平面與黃道(太陽直射線)有23.26度的斜角,

地球運行在太陽北方一側時,向著太陽的是外傾角,自轉平面向北傾斜23.26°。

地球運行到太陽南方一側時,向著太陽的是內傾角。自轉平面向南傾斜23.26°

地球繞日一周,南北傾斜角度相加

也就是南北回歸線之間相差23.26×2=46.52度。

這是地球繞日一周的角度變化。

見圖片

我們把太陽作為固定光源,可以把南北回歸往返過程視為地球一年一次的南北擺動。地球以一己之力自成體系,無論太空是什麼客氣加臨,都被調整轉化成「北陰南陽」的陰陽趨勢,

從射線質量強度看,太陽射線需要透過地球的球面以外100多公里厚的大氣層,衰減後才能到達地球。

太陽光直射地球半個球面,射線穿越球面頂端大氣層的截面薄,衰減小,勢能強。離頂端越遠截面越厚衰減越大,勢能越弱。

中國人口基本是在北回歸線以北20——50度範圍,所有人無論處在什麼緯度,每年都要隨地球南北46.52度的幅度往返擺動一次,

往返單程只有兩個季節的十二個節氣。一年之內,太陽輻射勢能在冬至到夏至往返一年中半年遞加,半年遞減。人體依次接受從弱到強,再從強到弱的射線射線掃描。

一年365天里,人體因為隨地球角度變化,人體每天承接的射線勢能都不一樣。


★24節氣是六氣一年在地球圓形軌道上○二十四等份分佈,以地球氣候寒暑變化命名的24節氣:

北六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東六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南六氣: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西六氣: 立秋、白露寒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至是北回歸的轉折點,

夏至是南回歸的轉折點。

★太陽射線在46.52度的往返擺動幅度,則是角度變化,移動對一年射線成分的調製,

★從北回歸線向南回歸線擺動是「藍移」輻射線逐漸變短。

從南向北擺動是「紅移」,輻射線逐漸變長。

子午流注則是每天的射線變化。

人體隨着地球的擺動與自轉依序接受不同成分的輻射。

這個現象是地球自行調控的不變的規律,所以是地球的「主氣」。

這個主氣是地球衍生萬物的基本環境。

人是定居在不同緯度上,雖然擺動幅度相同,但是接受的射線成分卻不同。

植物雖然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南北地域的生長成熟期各異,

候鳥按季節遷徙,是為適應射線頻率範圍。

但是這個「主氣」也因「六氣,五運,陰乾,陽干,地支,天干,五行,的「客氣」射線勢能附加的千變萬化,對地球生物產生影響,

內經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變化之父母,生殺之夲始」。

所以說黃帝內經的立說不是玄學,與現代科學認知是基本吻合的,只有用現代科學認知去理解內經學說,才能真正的傳承下去。

歡迎朋友們發表見解,指正謬誤,一起探索。

作者:今古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