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文學之紀月法「五虎遁元」口訣的推算詳解

在上一篇中,我們初步了解了古天文學中紀年法的演變和干支紀年法的通用性和換算方法等等知識,那麼古天文學中紀月法又是怎樣的呢?

紀月法顧名思義,確實是按照月相的變化作為依據的,古人最初觀察月相,發現了月相的五種變化:新月、上弦、滿月、下弦、殘月,然後周而復始。

在此基礎上,人們發現每個階段中,新月和滿月階段總有一兩天是能整晚都能見到月亮,然後古人就把新月代表的那一天稱為「朔」,朔,初也,代表月初,把滿月代表的那一天稱為「望」,日月相望,恰巧是正圓滿月。然後古人就將「朔」、「望」來紀月,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約為二十九天多,這就是回歸月,即為太陽、月亮、地球三者的位置連續兩次在一條直線上相隔的時間間隔。

然而一回歸年與十二個回歸月之間的日數是不等的,他們觀測發現這個系統運行幾年之後,一回歸年就不止十二個月了,匹配不上了,怎麼辦呢?我們的古人很有智慧,他們想出了「置閏」來解決這個問題,日數懸殊剛好快一個月了,那麼就在這一年中增加一個月,閏在幾月,根據有無中氣來定,這就是今天我們農曆「閏月」的來源(關於中氣的講解有感興趣的可私信交流,就不在本篇文中贅述了)。

那麼以上就是紀月法的基礎和根據了,最早的紀月其實就是按照一到十二這樣的數序來紀月份的,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因為各諸侯國的紀年紀月混亂不堪,天文學家們以星象為依據,根據北斗七星斗柄的所指方位與十二地支相對應來紀月,我們在上一期內容中知道,古人將地平圈十二等分,並用十二地支分別對應取名,所以十二地支紀月法具體操作就是,假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地平圈的「寅」位,這個月就是「寅」月,指向「辰」位,就是「辰」月,依次類推,這樣就把十二個月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起來了,這就是古天文學中的「斗建」的來由了。

這樣貌似可以統一大家的紀月法了,然而問題又產生了,四季和月份配合的問題,即所謂的「建正」,雖然說斗柄所指的方位是確定的,斗建從「子」開始,到「亥」結束,這是天象,有依據的,大家都不會懷疑,但是季節呢?就是說每年春季第一個月是哪一月,各家就有各家的說法了,你家說春季應該從十一月開始,那麼我家說春季應該從一月開始,經過不停的爭議,可能最後也是取決於誰的拳頭硬聽誰的,最後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今天的農曆,均統一採用取建寅為正,一年之始,也就是春季第一個月為正月,正月為「寅」月。

十二地支紀月法的應用上面,古星象學家們還在十二地支紀月法的基礎上配上了十天干,稱為干支紀月,這套系統一般用於命理方面居多,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干支紀月法的正月的甲子推算問題,即採用五虎遁元口訣來解決甲子推算問題,簡單快捷,該口訣在《四庫全書》等古典籍中出現過,是歷代命理學家們在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是命理學最基礎的知識,口訣如下:

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年戊為頭。

丙辛之歲庚寅上,

丁壬壬寅順水流。

若言戊癸何方起,

甲寅之上去尋求。

這裡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口訣,讓大家能知其然,並能知其所以然,就是說:在天干為甲和己的年份,正月的甲子就從丙寅開始,那麼二月就按六十年甲子的順序丁卯往下順數到十二月的丁丑。

在天干為乙和庚的年份,正月的甲子就從戊寅開始,那麼二月就按六十年甲子的順序己卯往下順數到十二月的己丑。

在天干為丙和辛的年份,正月的甲子就從庚寅開始,那麼二月就按六十年甲子的順序辛卯往下順數到十二月的辛丑。

在天干為丁和壬的年份,正月的甲子就從壬寅開始,那麼二月就按六十年甲子的順序癸卯往下順數到十二月的癸丑。

在天干為戊和癸的年份,正月的甲子就從甲寅開始,那麼二月就按六十年甲子的順序乙卯往下順數到十二月的乙丑。

那麼關於干支紀月法中的一些常用知識我們就介紹到這裡了,下一期我們將着重介紹一下古天文學紀時法中五鼠遁元法的推算講解,撰寫不易,各位老師以及愛好者在收藏的同時,能點點關注、點點贊、轉發和分享,這樣作者會更有動力的繼續為大家解讀,傳播經典,傳承古天文學,我們能攜手同行,何其有幸,我們的破千粉福利繼續進行中,凡關注+點贊的粉絲,請私信作者,我們將隨機贈送一份古天文學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