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萬米深海之下的場景么,在那片黑暗的虛無領域中,會隱藏什麼秘密,是詭異的海底人嗎,還是其他不為人知的生物呢?
事實上,早在2010年時,日本科學家們就曾下潛到如此深度的海域中進行探測,可令人震驚的是,在微弱的燈光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本屬於此地的人造產物,還斷言這對於世界而言將是災難前兆。
那這些人造物究竟從何而來,又如何引發世界性的災難,且讓我們從世界和海洋說起。
海洋:地球主旋律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的一封辭職信,幾乎引爆了互聯網,短短的十個字讓無數深陷生活困局的人意識到,除去眼前的苟且外,其實詩和遠方也是存在的。
可我們生活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呢,我們又能到哪些地方看看?
顯然,按照現實情況來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應是相反的,即我們生活的世界很大,但我們能去看看的地方卻很小。
這主要是因為,人類作為一種陸生生物,陸地才是我們主要活動的區域,這意味着,我們能夠到達並駐足欣賞的地方,也大多是陸地景觀。
然而,就是這個我們要用一輩子才能走遍的陸地,其實僅佔世界大小的30%左右,至於剩餘的近70%,則主要是由海洋組成,如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一流。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海洋其實才是地球的主旋律,我們生活的地球,若不是因人類生活在陸地,或許應當改名為「水球」的。
或許也正是源於這種佔比,所以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和征服,自古就從未停止過,從最早的鄭和下西洋、麥哲倫環球航行,到之後潛水設備的發明,再到現代的中國蛟龍號的萬米潛海。
可以說,人類一直以科技為工具,在征服海洋的這條道路上不斷奔跑着,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科技超前的今日,人類對於海底的探索度依然沒有突破5%。
這聽起來可能有幾分玄幻,可卻也是事實,按照科學家定義,海洋深度總共可分為五層,分別是200米以上的海洋上層、200至1000米的海洋中層、1000至4000米的海洋深層、4000至6000米的海洋深淵層,以及6000至10000米以下的超深淵層。
在這五個分層中,人類能夠談得上「活動」的,其實僅有200米以上的海洋上層,而且在此地活動的還大多是專業潛水員,對於一般的愛好者和戲水者來說,十幾米的海域就已經是極限了。
畢竟,在往下的海洋中層,若不藉助設備輔助,那人類縱然是攜帶氧氣瓶,也是無法進行吸氧的,因為此地已高達29個大氣壓,人類要想正常呼吸已是不可能。
這意味着,再往下的深度,人類就只能依靠操控設備來進行了,比如人造潛水器。
然而,在1000米以下的海洋深層中,陽光就已經無法再滲入了,也就是說,1000米之下的海域只有無盡的黑暗,潛水器只能依靠可憐的燈光,來對偌大的海域進行探索。
說實話,這簡直就像深夜秉燭前行,人類能看到的區域實在太小太小,這使得探索力度開始無限縮小,幾乎只能對某一區域進行定點勘測。
不過,與大家設想有所出入的是,在其後的海洋深淵層和超深淵層,由於溫度過低,能夠生存的生物其實很少很少。
可也正是在這個區間,探測的科學家們卻發現了人造物的跡象。
深海之災
在1983至2014年間,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就曾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護監測中心合作,在北太平洋西部、日本群島周圍,以及馬里亞納海溝邊緣和帕拉海溝處進行深點探測。
執行本次探測任務的是日本生產的潛水器,它能夠執行最基本的拍照和攝像,這讓聯合專家組對深海情況有了直觀的認知。
但根據傳回的數據,專家組卻從中辨認出了一種人造產物--------塑料,而且,令人心驚的是所有探測區域都出現了它們的身影。
為了讓檢測數據更精準,專家組總共進行了近5010次下潛,檢測到了3425件人造物件的碎片,而塑料則佔據了約33%的比例,是當之無愧的「榜首」。
無獨有偶,2020年11月時,我國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也曾在潛入馬里亞納海溝時,發現了這些塑料的身影。
要知道,此處深度足有萬米,是世界海洋的最低點,卻依然遍布着塑料,這讓人不禁後背發涼。
這主要是因為,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人類就已經進入到了塑料的製造時代,而對海洋的塑料排放也正是始於那時,但歷經數十年的發展,人類一直以為塑料僅限于海面漂浮的塑料,可如今海底的新發現,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判定塑料污染的等級。
據日本海洋地球科學與技術機構的海洋生物研究員中島良太描述,人類社會每年要排放超過1000萬噸的塑料進入海洋,可漂浮在海面上的其實只是很小的部分,絕大多數早已沉入海中,又或者化為了更細小的顆粒。
不過,可千萬不要以為塑料化成顆粒就失去危害性,相反,變成顆粒狀的塑料,對於生物性的殺傷性變得更大。
位於美國加州的蒙特利灣水族研究所,就曾針對塑料顆粒進行過一次探測,他們對5至1000米深的海域進行了水質採樣,還順帶捕捉了生活在各深度的生物。
在經歷一番化驗後,他們發現無論是哪一個深度的水域,其實都已經布滿了塑料顆粒,甚至還在遠洋紅蟹和巨型幼形海鞘的體內,也發現了被吞食的塑料顆粒。
另外,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英國赫爾大學也曾開展過相關實驗,但不同的是,他們研究的對象是人。
專家尋找到十三位志願者,對他們的血液進行採樣化驗,可令專家震驚的是,十三份血液標本中,竟有十一份血液存在着微塑料,且數量高達39種。
顯然,這意味着,塑料的污染已經逐漸轉移到了生物體內,儘管,如今還沒有相關證據表明,微塑料會對人體帶來實質性危害。
但塑料終究是一種不可分解的產物,它在體內一旦完成大量的積累,又如何不產生「質變」呢?
因此,人類是時候重視塑料污染了,否則,新一輪的世界災難轉瞬即發。
參考資料:
《馬里亞納海溝發現塑料垃圾,萬米海底也有人類垃圾》-------科普中國
《日本科學家發現北太平洋深海海底的殘骸以一次性塑料為主》----------------環球網
《從南極到人類血液,微塑料的發現意味着什麼?》----------央視網
作者:雅辰 校稿: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