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夜晚,圓月低懸。
2022年7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超級月亮緩緩升起,亮相多地夜空。
13日17時06分,月球經過近地點,這是一年中月球離地球最近的時刻,也是14年以來地平高度最低的一次滿月。
滿月照亮了西湖、照亮了長江、照亮了黃鶴樓,亦照亮了歷代文人的心頭。
從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從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到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山河萬里,草木天堂,自然景物數不勝數,文人墨客對月亮情有獨鍾。
天文學上月亮作為地球的衛星,沒有大氣,沒有液態水,沒有生命,白天表面氣溫高達127°c,夜晚溫度驟降至-183°c,是一個「死亡」天體。
月本無情,人有情。
月光的清幽明亮、澄澈皎潔,頗符合中國人婉轉含蓄、志潔高雅的精神追求,月滿盈虧陰晴變化給人以美的感受。
當人們賦予月情感,夜空中的一輪孤月,就不僅僅是一個自然景觀,它映射出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
古時候科學水平低,人們不明白月亮為何有陰晴圓缺,客觀認識的缺乏為想像力提供巨大的發揮空間,人們為月亮寫下許多美麗動人詩篇。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月亮是女性的象徵。
《禮記》曰:「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許慎《說文解字》雲「月,闕也,大陰之精」。
如果說太陽象徵著陽剛與力量,那月亮則是溫柔與清冷。
故月亮中居住的,自然是女神。
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戶曉,寂靜凄冷的廣寒宮中,嫦娥仙子面對冷宮殘燭,捱過漫漫長夜,遙望人世間的情人,寂寞之情難以排解。
閨中的女子,因情郎離家遠去,不勝幽怨,也常對月感懷,抒發心中無限衷腸。
文人騷客情到深處不能自己,也將情思寄託於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茫茫大海升起一輪明月,天下的人離散在五湖四海,卻都能共享這一輪圓月。
然而月圓人不圓,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光太亮,月夜漫長,輾轉反側,思而不得。
寄於月的情太多,月亮是天涯遊子鄉愁無言的見證。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皓月當空,親人千里,舉目見月,不見長安,四下的景與人甚是陌生,唯有明月與故鄉別無不同。
月亮是失意人生的傾聽者。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當時身居長安,正處權力的中心地帶,然而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李白想與人共醉卻無人可尋,遂以月為友,對酒當歌,曠達不羈的背後是官場失意的愁苦。
月亮不僅承載人的情感,更蘊含了哲人的思考。
月亮孤懸天際,時陰時晴、時圓時缺、周而復始、亘古不滅。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對月發問。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對月感慨。
悠悠萬世,明月中交馳着人的神往與迷惑,它引發了人們的生命意識,表達人對生命短暫的感嘆和對月的敬畏。
萬物皆變,變是現象,不變是規律。
我們的祖先觀察月亮與四季一年的變化,在長期的觀測中發現了不變的規律,並以此制定了至今仍在沿用的陰陽合曆。
月的陰晴變化,也符合道家的的哲思。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變」是宇宙的普遍現象和基本規律,時間是流動的,事物也在持續發展,馬克思的主義哲學中「運動是普遍而絕對的」的結論,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人理應保持平常心應對眼前的變化,追尋變化中的規律,唯以不變,應萬變。
月滿則盈,盈滿則虧,世間萬物,過猶不及。
月亮起初是一彎小小月牙,一日一變化,到了十五,圓月豐盈,盈極而虧。
任何事物達到極致,就會從相反的方向開始發展,物極必反的道理可以應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所謂置死地而後生,人經歷人生的低谷時,只要熬過最艱難的時期,往往事情就會開始轉圜,迎來新的生機。
蘇軾遭貶謫,月色入戶,清朗澄碧,遂夜邀友人觀賞,不失為一種樂觀豁達。
「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古人借月抒情,探索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
「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月亮無限,人生有限,人類始終在有限的人生中探索無限的真理,而月亮始終不變是那一輪,人類在傳承中不斷進步,賦予生命厚度和重量。
如今科技進步 ,人類揭開了月亮的神秘面紗,但月里所蘊含的中國文化仍值得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