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深海恐懼症?來自基因的恐懼

深海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當患者想像、看到或接觸大海、大浪、海洋生物等與海洋有關的事物時,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冷汗、手足發抖,並想要極力逃避。


那這是為什麼呢?就讓大家隨小編一起走進人類起源

一、人類起源!

談到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聯繫到著名的進化論,作為當代生物學的重要理論,它的提出使得我們對於生物的起源和進化有了更加合理的認知。同時,隨着生物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讓我們還可以通過對DNA基因分子鏈的研究,找到更多關於人類起源的信息。不過,關於人類是由什麼演變而來的問題,其實有着好幾種截然不同的假說,而其中最受人認可的假說就是進化說,認為我們人類是從古時候的猿類進化而來的。

其他假說也是同樣有着它的道理,比如外星說,則是認為人類是從外太空來的,人類文明的存在或許和外星文明有關係。曾有考古專家從古瑪雅遺址中發現了與外太空相關的因素,但瑪雅人與外星文明的聯繫始終也沒有建立起來。只是對於進化說,有部分人還提出另一種更具顛覆性的假設,就是海洋說,即海洋才是人類的發源地,而我們人類的祖先則是「水猿」,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猿類,這和進化說中生活在陸上的猿類是不一樣的。眾所周知,地球上超過七成的面積都是海水所佔有,要知道最早的生物即某種單細胞生物就是在海洋中所出現的。

事實上,陸上的部分生物正是從海洋里而來,在漫長的歲月中從水生生物進化為陸上生物。而根據岡瓦納古大陸的說法,就是在八百萬年前,猿類分成了兩種不同的進化方向,一種進化為了今天的人類,另一種則是今天的各類猿猴。只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搞明白人類當初是怎麼從古代猿類中分化出來的,而海洋說就是假設當時猿類中的部分個體為了尋求更加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離開了樹上的生活,進入了海洋。毫無疑問這種假設顛覆了相當多人之前對猿人的認知。

所以,它們為了適應在水中的生活環境,也便產生了相應的進化,例如,與大多數猿類的鼻子構造不一樣的是,我們人類的鼻孔看上去更為隱藏,是向下而開。這種構造很好地避免了在水下活動時水從鼻孔灌入,或許正是那是的猿類為了適應水中生活所進化而來的特徵。此外,正如海豚海象水生生物一般,得益於它們的皮下脂肪層,才可以在海洋中調節自身體溫,正常地進行生命活動。

這可能就是因為當時有部分猿類離開樹上的生活環境而進入了海洋,為了適應水中生活,它們需要能夠調節自身體溫的皮下脂肪,繼而皮表的毛髮褪去,實現了新的進化。

二、進化中形成的自保機制

人類對於深海的恐懼很可能就是在遠古時期先祖對深海的恐懼以基因的形式傳承下來,就好比蛇。

蛇是一大類爬行動物的統稱,在地球上有3000多種,並且有超過1億年的進化史,現在的蛇都是小蛇,在遠古時期蛇類最大的有十多米長,是非常恐怖的獵食者。但人類的老祖宗第一次碰見這種動物尚不知道它的危險,一定發生了很多的意外,被蛇咬死。而那些可以從蛇口逃生的勢必會因為恐懼本能的遠離蛇。

人類天生就怕蛇,跟害怕虎豹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們對於蛇的恐懼是來自於骨子裡來自於基因,這是老祖宗靠着血淚的教訓遺傳給我們的特殊機制,「害怕蛇」可以讓我們遠離這種動物,遠離危險。

也許對深海的恐懼,就是因為這遠古時期祖先見過什麼危險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