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多國禁止的「二代瘦肉精」,美國為何依然使用?基本都出口了

提起瘦肉精,大家肯定不會陌生,我國早在1997年就明文規定了禁止在飼料中畜牧生產中使用這種藥物,並且在2011年的「3·15晚會」也曾曝光過這些「健美豬」的違規養殖問題。

然而這些明知對人體有害的瘦肉精,對於不法養殖戶來說「誘惑力」太大了,只需在飼料中添加一點瘦肉精,豬肉的瘦肉率就能提升一個檔次,所以在2021年的「3·15晚會」上再次曝光了河北滄州青縣存在部分經銷商販售「瘦肉精」羊肉問題,可見我國對瘦肉精的「零容忍」態度。

不過,一方面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禁止瘦肉精,而一貫注重「食品質量」美國卻依然選擇使用「二代瘦肉精」,還在2020年的時候光明正大的向台灣地區出售使用「二代瘦肉精」的豬肉,那麼,這「二代瘦肉精」為何物?對人體的傷害大不大?為什麼美國不顧食品質量問題依然使用呢?

瘦肉精就是美國發明的

瘦肉精,是一大類藥物的統稱,其作用就是進入動物體內後可以改變營養代謝方式,抑制脂肪的積累,促進肌肉和骨骼的發育,實現提高瘦肉率,比較常見的瘦肉精有鹽酸克侖特羅、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等,而我們常說的「瘦肉精」,指的就是鹽酸克侖特羅。

1963年,美國氰胺公司首次合成鹽酸克侖特羅,最初這種合成物是用來給哮喘患者使用的,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Cyanamid公司意外發現,動物在一定劑量的食用鹽酸克侖特羅之後,會出現生長速度加快、脂肪儲存量降低的特點,於是1984年鹽酸克侖特羅首次作為飼料添加劑,應用豬、羊的養殖中,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同時,歐美國家較高的食品質量要求下,消費者拒絕食用肥肉,這一購買傾向影響下,加速了鹽酸克侖特羅的使用範圍,「瘦肉精」一詞開始出現。然而廣泛使用之後,一系列問題也隨之顯現,1989年-1990年間,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美國相繼出現大量食用鹽酸克侖特羅中毒的事件後,美國開始禁止鹽酸克侖特羅的使用。

但瘦肉精所帶來的客觀經濟效益太過明顯,美國養殖企業並不打算徹底拋棄這一「利器」,於是作為鹽酸克侖特羅的替代品,萊克多巴胺,在2000年被美國 FDA 批准作為新型飼料添加劑,開始以「二代瘦肉精」的身份繼續活躍在養殖企業中。

萊克多巴胺作用機理和鹽酸克侖特羅類似,均為β-腎上腺受體激動劑,但是它的特點是毒性小、代謝快,沒有明顯的副作用,瘦肉率更高,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在13.5%的動物體蛋白質水平下,使用20mg/kg萊克多巴胺的個體瘦肉率提高了5.46%。

「二代瘦肉精」的利益陰謀

萊克多巴胺雖然毒性小,但是在過量攝入後依然會出現中毒的癥狀,世界上已經有160個國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萊克多巴胺,但是美國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論證。

萊克多巴胺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主要通過尿液和膽汁以原成分排出,經過多項動物實驗,美國等肉類出口國認為,萊克多巴胺在動物體內的代謝速度非常快,導致肉類中的積累量不足以達到致人中毒的劑量,並制定了肉類殘留量10-30ppd的標準,允許在市面上銷售。

這裡我們可能會問,美國的消費者難道不知道萊克多巴胺的毒性嗎?

然而我們忽視了兩點問題:第一,美國是全球豬肉出口大國之一,生產的豬肉絕大多數被出口海外,本國消費的豬肉量非常的少;第二,萊克多巴胺主要通過腎臟和肝臟代謝,在豬身體的不同部位殘留量差別很大,美國人不吃豬下水,而內髒的殘留量遠高於肌肉。

至於這些關於驗證萊克多巴胺毒性的動物實驗,數據就更加的令人質疑了,因為目前大部分的實驗數據還都是那些萊克多巴胺生產公司提供的,曾經一項人體實驗數據更加的令人質疑,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僅有6人,並且其中一名志願者還因為身體不適提前退出,這樣的實驗得出的「安全」結論,也就是那些願意相信的人才會相信吧。

我國對「二代瘦肉精」的打擊力度

瘦肉精在我國引進的歷史並不算光彩,1987年,瘦肉精「促進生長,提高瘦肉率」的效果在我國的科研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那個本土豬瘦肉率低的年代,瘦肉精的出現無疑解決了當時我國豬肉產能不足的難題,引進瘦肉精的科學家還因此多次獲得國家獎項。

至於後來的事情我們也都清楚了,1997年我國就禁止了瘦肉精的使用,但根據不完全統計,在禁止之後的1999年-2005年間,我國有大約2455人因食用「瘦肉精」豬肉中毒,對於「二代瘦肉精」萊克多巴胺,2002年就已經不允許在飼料中添加,2011年全面禁止生產和銷售萊克多巴胺。

作為豬肉消費大國,2021年我國的豬肉年產量5296萬噸,豬肉進口量在371萬噸,因此我國對進口豬肉啊安全性檢測非常嚴格,在2019年查出來自加拿大的一批豬肉含有萊克多巴胺殘留,我國立即暫停了與加拿大的肉類貿易。

目前我國的進口豬肉主要來自西班牙、巴西、美國等國家,美國也意識到中國對豬肉安全的嚴格把關,要求養殖企業不再使用萊克多巴胺,以求可以出口到我國,只是每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豬肉比例僅佔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