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體的奧秘:節食是否有生命危險?美國的實驗告訴你


你是否想過,一個人需要多少食物才可以維持自己的生命狀態。有人44天只喝水不吃飯活了下來,有人困在零下30℃的雪地里,靠吃雪也活了兩個月,今天隊長就說說說關於飢餓那些事。

人類不進食可以活多久?

說起人類能不能不吃飯,有不少實驗案例,比較有名的恐怕是魔術師大衛·布萊恩泰晤士河畔的半空中,住在透明的玻璃罩子只喝水不吃飯,度過了44天,一時間創造了「飢餓世界記錄」,只不過布萊恩在後來的採訪中,大方承認,自己使用了替身,在這44天中,安排「托」故意扔雞蛋,在清洗玻璃的時候神不知鬼不覺的來了個「狸貓換太子」。

反正在這44天里,大衛基本都在睡覺,確實很難分辨,畢竟大衛·布蘭恩首先是個魔術師,用個「托」,使個障眼法,無可厚非。我們普遍理論是,不吃飯的人類一般也就能堅持一周時間。

其實關於人能不能承受住飢餓,早就有科學結論了,24小時不吃食物,身體肝臟儲存的糖原就會被慢慢消耗殆盡。48小時不吃,肌肉中的氨基酸就會分解轉化成糖,脂肪形成甘油,轉化成糖作為能力來源。三天不吃,開始分解脂肪了,脂肪氧化產生酮體,身體改變供能模式,連大腦都變成酮體供能。六天不吃,脂肪都快耗竭了,小夥伴們,這個時候真的可以「餓瘦」。

但是重要器官的蛋白質就開始分解,說不定會造成永久的器官功能下降,免疫力有可能下降,生病的風險會升高。如果再繼續餓下去,身體只能把極其有限的營養素用來維持器官功能,減少神經遞質合成,這個時候人的精神狀態差不多要開始「崩塌」了,至於身體,簡單形容就是「極度飢餓下,身體一點點肢解自己」。

好奇的人類總是想探索人體飢餓極限,難道是想以此解決全球潛在的「糧食危機」?二戰後全球大部分國家一片狼藉,為了研究老百姓怎麼度過飢餓危機,美國帶頭搞了一個實驗——明尼蘇達飢餓實驗。

人類維持生命最低食量要求?

凱斯博士招募來36名身體健壯的男士來參與實驗,連「生死協議」都簽好了,他們將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3個月正常飲食,經過三個月統一的飲食運動安排,確保每個人的飲食標準維持在一個標準水平。大都「養肥了再宰」的意思。

第二個階段:六個月的飢餓試驗期,先是模擬戰後歐洲平民的飲食標準,基本沒有肉蛋奶,同時還要保持正常的運動量和學習要求,三個月後所有人都對甜食表現出狂熱的興趣,還有三人承受不住退出試驗。四個月的時候飲食再次減少,不光一天只有一頓飯,飲食乾脆參考集中營水平,實驗人員的體重平均下降25%,用瘦骨嶙峋來形容不為過。五個月時按照集中營餐飲食標準,除了可以保證食物的新鮮程度,已經毫無營養可言。

這個時候繼續參與實驗的人數只有15人了。奇怪的地方是:他們的身體指標都是符合標準的,也就是說,他們雖然瘦,但是還算健康!最後一個月有時候連續幾天只喝水,沒有食物。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為期三個月的恢復食物期,可是最後參與實驗的11個人的精神狀態都出現了問題,嚴重抑鬱症和強烈的幻覺,而恢復正常飲食之後,他們飲食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痴迷高熱量食物,有的需要不斷的抽煙、嚼口香糖才能壓抑住想要進食的慾望,而且恢復的體重中,脂肪佔比達到原來的140%。

歷時一年的明尼蘇達飢餓實驗告訴我們,人可能不會「餓死」,但有可能會「餓瘋」。

飢餓會給人體帶來什麼?

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人類一樣會遭遇飢餓的情況。例如,你主動要節食,那麼關於飢餓感到底是怎麼來的?2000年左右,人們發現了一種對飢餓感形成起決定性因素的激素——「胃飢餓素」,當血糖下降,激素就傳遞到下丘腦,說白了,你覺得餓,是大腦讓你覺得餓,胃的飽腹程度只起輔助作用。只不過大腦有時候也很頑皮,不一定必須在你缺乏能量的時候發出飢餓信號,俗稱「饞」。長期飢餓後,破壞了相對和諧的「胃飢餓素」,心理性飢餓會在頭腦中完勝生理性飢餓,這就是為何飢餓實驗之後的人或者節食之後,都容易出現報復性「暴飲暴食」的原因。

2011年,瑞典44歲男子在開車時遭遇雪崩,整個車都被雪掩埋,靠着吃雪挺過了2個月,最終獲救。雖然獲救時奄奄一息,難以行走,可在零下30度的戶外,沒有食物的情況下頑強活下來了,專家都有點懵圈,只能解釋,可能他天賦異稟,進入假性「人類冬眠」,加上雪堆里的車產生了「愛斯基摩雪屋效應」,機緣巧合之下活了下來。

不管怎麼說,一般人節食也不會奔着死亡去的,就比如你的好閨蜜好兄弟。畢竟對於吃貨來說,還有很多美食還沒嘗過呢。好了,今天就到這,隊員們來個強烈點贊推薦,生活很美好,感謝有你們,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