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重啟線下頒獎典禮,中國科學家胡海嵐獲獎

▲頒獎典禮現場照片

當地時間6月23日,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

這是獎項自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首次重啟線下頒獎典禮,表彰了三屆共15位世界「傑出女科學家」(2020、2021、2022),30位「最具潛力女科學家」(2020、2022)。其中,中國科學家胡海嵐獲2022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歐萊雅董事會主席、歐萊雅企業基金會主席安鞏(Jean-Paul Agon)(右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麗·阿祖萊(Audrey Azoulay)(左一)為胡海嵐教授(中)頒發2022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胡海嵐:科研像終點未知的馬拉松

因為在社會和情緒神經科學方面的重大發現,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院院長鬍海嵐被授予2022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她長期致力於研究社會行為和情緒的神經編碼和調控機制,特別是在抑鬱症的基礎及轉化研究中做出了創造性、系統性的成果;揭示了後天的經歷經驗可以通過重塑神經環路來改變先天的弱勢;從分子、細胞和系統等多層面對抑鬱症這一重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闡釋,為研發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思路。

胡海嵐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的第7位中國獲獎者。前面6位分別為電子顯微學家李方華、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無機化學家任詠華無機化學謝毅、動物傳染病及預防獸醫學專家陳化蘭、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

▲當地時間6月21日胡海嵐教授在法國科學院作專題報告

她在獲獎後表示,這同樣也是屬於中國女科學家的榮譽。希望能夠更多的年輕女性通過這個獎項了解科學、熱愛科學,成為女科學家中的一員。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女科學家獲獎。

胡海嵐也提到,在科學面前,性別是平等的,「我們提出的假說、設計的實驗和得出的結論,並不會因為我們是女性就會有更高或者更低的正確率或者成功率」。

「如果有一天女性科學家的比例達到了50%甚至更高的時候,民眾不再下意識覺得這種很特別很稀有的時候,我相信這種性別標籤就會自然消失。」胡海嵐說,「一定要強調或者抽離出這樣一種性別特徵,本身也是一種標籤化的行為」。

同時,她認為「年輕化」標籤也不宜過度強調。「媒體喜歡報道年少成名,但從科學工作來說,我們特別應該避免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態。科研有它自己的規律和時間。」

在她眼裡,科研就像終點未知的馬拉松。「有時候快,有時候慢,有時候有同伴一起,有時候也要一個人孤獨地堅持,但不知道終點在哪裡的魅力,總能讓你充滿希望。」

▲胡海嵐

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由歐萊雅企業基金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舉辦。該獎項設立於1998年,每年從全球不同地區遴選出5名女性科學家,表彰她們通過開創性工作,為解決重要科學問題所作的貢獻,並為其科研事業提供支持。

此前,由於疫情影響,該獎項被迫取消了兩屆頒獎典禮。此次頒獎典禮隆重舉行,一方面是在向世界展示這些優秀女性的非凡的貢獻和成就;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大眾,在科學界,女性「玻璃天花板」仍然存在。

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希望讓全球傑出科研女性擁有一個自己的榮譽舞台、讓世界看到她們的光芒、讓她們激勵更多的女性了解科學、愛上科學、釋放潛能、追求極致、為人類健康和為世界攻克更多難題、創造更多可能、推動世界進步。

▲獲獎女科學家合照

在這次頒獎典禮上,還有30位「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受到表彰。她們代表了應對全球重要挑戰和呼籲變革的年輕一代科學家。其中,來自西湖大學的90後科學新秀白蕊,憑藉在RNA剪接體分子機理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斬獲2020年「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

「在頂尖科學領域,女性仍是少數,這個現象值得我們關注並致力於改善。」作為獲獎代表,2020年「世界女科學家成就獎」獲得者伊迪絲-赫德(Edith Heard)教授在發言中強調,科學需要更多女性加入。

「科學的世界需要多元和包容,科學的大門是向所有人敞開的——無論性別、國籍、種族或文化。多元可以為創新和績效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團隊中有更多女性參與,會有助於創造更好的結果、更豐富的創造力和更多的可能性。」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