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青海鹽湖所榮獲3項首屆青海省科學成果獎

10月14日,首屆青海省科學成果獎頒獎大會在西寧舉行,大會隆重表彰獎勵為全省科學技術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

  中科院青海鹽湖所王敏研究員榮獲「創新驅動獎章」,馮海濤研究員榮獲「傑出工程師獎狀」,劉海寧研究員榮獲「青年科技獎狀」。

  王敏針對青海低鋰高鎂的鹽湖滷水特點,創新性提出「梯度耦合膜分離新技術」,成功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鎂鋰比鹽湖滷水分離提取鋰的新方法,在一里坪鹽湖依託企業建成萬噸碳酸鋰生產新裝置。為察爾汗鹽湖鐵路以東低品位固體鉀礦固液轉化與開發提供技術支撐,提出尾液、尾礦中鉀資源分離工藝技術研究設想。設計了由鹽湖無機鹽直接製取高性能熔鹽儲熱介質的新途徑以及硝酸鹽雜質離子精確調控的新思路,相關熔鹽產品已成功應用於多家太陽能光熱發電站;建立了多元熔鹽相圖數據庫,提出熔鹽微結構對熱物性及腐蝕性的影響機制,成功解決了硝酸熔鹽儲熱介質儲換熱效率低、腐蝕性強的問題;建成了國內首座1MW熔鹽儲熱系統工程化測試平台,實現了儲熱介質在實際工況下的性能預測,提出了熔鹽雜質含量、性能評價相關的國家標準。以廢舊鋰電池資源化回收為核心,應用綠色/低成本分離技術,優選分離提純工藝,實現多金屬元素的綜合回收利用。申請發明專利70餘件,授權專利40餘件;發表論文50餘篇,SCI/EI收錄33篇;國家標準5項,團體標準1項。

  馮海濤致力於研究電化學方法在鉻鹽生產中的應用,深耕新型鉻鹽生產技術,帶動走出「重污染行業之首」的困局。作為團隊核心提出基於電化學的鉻鹽清潔生產技術集群,涵蓋三條大工藝和四種母系鉻鹽產品。包括氫氧化鈉溶液中電化學氧化鉻鐵製備鉻酸鈉聯產三氧化二鉻和三氧化二鐵工藝,離子膜電解法鉻酸鈉合成重鉻酸鈉工藝,以及離子膜電解法從重鉻酸鈉合成鉻酸酐工藝。相比現有鉻鹽生產技術,該技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反應條件溫和、利用效率高、工藝過程可控、廢渣廢氣排放量低和技術銜接性高。目前團隊代表成果「離子膜電合成重鉻酸鈉技術」已試車成功,產品規模達5萬噸/年,同時副產氫氧化鈉(32%)4.2萬噸,氫氣3.75×106標準立方米,氧氣1.88×106標準立方米,達產後年產值可達6億元。發表論文17篇,獲批授權發明專利15件、省級科技成果5項、獎勵7項、地方標準3項,推廣應用成果3項,其中1項已經建成產業化生產線。助力青海省打造出鉻鹽清潔生產的標杆企業,引領國內鉻鹽行業的綠色發展。

  劉海寧一直從事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特別是鹽湖稀有元素分離材料與技術研究工作,在鹽湖分離材料與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近年來,創新性的製備了同時對硼、鍶具備選擇性的吸附材料,製備得到了系列碘離子、硼酸根吸附材料,研發實驗室用全自動動態吸附(離子交換)系統及適合實驗室電吸附研究的裝置,積極探索吸附-浮選、絡合-浮選等耦合分離技術在鹽湖資源分離提取方面的應用。近幾年,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聯合基金培育項目、青年項目,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及青海省科技項目等多項課題。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30餘篇。取得授權專利15件。先後入選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培養拔尖)、青海省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培養團隊(核心骨幹)。被聘為《鹽湖研究》、《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曾獲「柳大綱優秀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優秀獎」、「青海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等獎勵,併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

王敏研究員(左)、馮海濤研究員(中)、劉海寧研究員(右)獲獎

   據了解,首屆青海省科學成果獎分為「哲學社會科學類」和「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兩大類,合計95個獎項。「哲學社會科學類」50個獎項,「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45個獎項。「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獎項包括「創新驅動獎牌」5項,「創新驅動獎章」20項,「傑出工程師獎狀」10項,「青年科技獎狀」10項。(來源:中科院青海鹽湖所科技處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信息來源於互聯網、期刊雜誌或由作者提供,僅供參考。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我們會立即進行改正並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