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2020年12月18日16:25:05 科學 1340

世界各地總會發生各種稀奇古怪的事,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詭異的事情得到合理地解釋。很久之前,人們從來不了解骨頭的組成元素,當人們在地里看到發出詭異火苗的時候,人們總會認為這是鬼火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現如今,每一個人都得知骨頭的組成元素為白磷,而夏天溫度比較高,白磷容易自燃,這就形成了田間地頭經常出現的鬼火。無獨有偶,重慶市的地火村擁有常年燃燒不完的火焰,當地居民經常利用火焰燒水和做飯,從而地火村成為遊客打卡的地方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我國存在大名鼎鼎的地火村,亞洲中部有一片名叫卡拉庫姆的大沙漠,這片沙漠中也有一處比較大的火焰。這片沙漠的佔地面積特別大,它的佔地總面積高達35萬平方公里,它憑藉著巨大的佔地面積順利成為世界第四大沙漠。雖然沙漠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並不代表着沙漠地區的所有資源匱乏。除了沙卡拉庫姆沙漠缺乏水資源之外,還隱藏着許多石油資源和天然氣資源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除此之外,卡拉庫姆沙漠的中心位置還有一個已經燃燒了49年的火坑。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不同,就會導致每一個火坑的形成原因截然不同。卡拉庫姆沙漠形成的火坑與我國地火村火坑的形成原因基本一致。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本來重慶地火村擁有大量的天然氣資源,上個世紀,該地區迎來了許多開發天然氣資源的工作人員。可是工作人員最終放棄了這片天然氣資源,他們卻留下了點燃的火坑。卡拉庫姆沙漠中的火坑也是因為科學家的心血來潮。每個國家開發不同的礦產資源時,每個國家都會派專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對現場的環境進行勘測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會用大量數據分析每一個地區的資源儲備量,當某個地區出現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時,工作人員不適合開發礦產資源。卡拉庫姆沙漠也面臨著這樣的難題,沙漠中心位置充滿了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所以在1971年,科學家放了把火在巨坑裡。科學家一把火點了上千億,沙漠地下天然氣巨坑,燃燒了49年。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整個火坑的直徑高達70米,而且深度高達100米。火坑已經源源不斷燃燒了49年,雖然火坑附近還保留着許多村落,但是居住在村落的居民卻不多。 科學家萬萬沒有想到點燃火坑之後會得到更為嚴重的損失。首先,巨大的天坑已經暴露在空氣中,而科學家的一把火導致天坑下方的天然氣源源不斷向上冒,這才維持天坑的49年的火光。其次,常年燃燒的火坑會影響當地氣候環境,原本當地的氣候環境已經十分炎熱,火坑也會增加周圍氣溫。最後,該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價格高達上千億美元,而人們無法正確利用該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這才導致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下降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既然當地的天然氣資源可以為當地居民帶來上千億美元的利潤,為何當地政府並沒有選擇開發當地的天然氣資源呢?第一個原因:沙漠地區的人流量較少。這就導致當地居民無法滿足開發礦產所需的勞動力。與此同時,這個巨大的火坑已經燃燒了49年,當地居民和科學家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才能滅掉大坑的火第二個原因:當地氣溫不利於天然氣的儲存和運輸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眾所周知,天然氣需要存放在合適的溫度內。可是卡拉庫姆沙漠的氣溫比較高,這就導致沙漠地區沒能形成良好的天然氣儲存環境。假如當地氣溫導致天然氣運輸和儲存發生意外,將會引起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最後一個原因:相關部門權衡利弊之後,突然覺得上千億美元的天然氣並不適合開發。雖然這些天然氣能轉化為35億噸的石油,但一個中小型國家每年石油消耗量高達六億噸,這也意味着工作人員用時間和金錢開發35億噸的石油不划算啊。雖然相關部門無法利用和開發當地的天然氣資源,但是燃燒了49年的火坑卻為當地旅遊業增加了有利條件。當地旅遊部門為了保證全體居民的正常收入,他們迫切希望開展當地的旅遊業,現如今,卡拉庫姆沙漠中心地帶的火坑已經成為當地最著名的旅遊景點

科學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燒了49年不滅,致上千億損失 - 天天要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旅行中的兔子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凝聚態物理學家孫鑫因病於5月27日逝世 - 天天要聞

凝聚態物理學家孫鑫因病於5月27日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孫鑫教授,因病於2025年5月27日逝世,享年87歲。公開資料顯示,孫鑫,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1938年7月出生於江蘇揚州,196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孫鑫畢業後在復旦大學物理系工作,專於低維凝聚態物理、統計物理及表面物理理論的研究。1979年,孫鑫...
這種被低估的「情緒解藥」 還能讓大腦更強大 - 天天要聞

這種被低估的「情緒解藥」 還能讓大腦更強大

如果說,跑步是對靈魂的拷問,健身是對肌肉的摧殘,那跳舞就是對身心的解放。無論是廚房裡的即興扭動,還是健身房裡的熱血澎湃,抑或是夜店裡的盡情搖擺,跳舞似乎無處不在,但又常被我們忽視。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跳舞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被低估的療愈方式。通過旋轉與節奏,跳舞能夠為我們找到內心的平衡,甚至...
當事人回應玩滑翔傘被吸至高空結冰:很後怕 - 天天要聞

當事人回應玩滑翔傘被吸至高空結冰:很後怕

近日,55歲的彭先生在祁連山區域進行滑翔傘飛行時,意外被雲吸至8000多米高空,全身結冰,所幸控傘安全降落。事後,彭先生接受記者專訪,介紹自己從遇險到脫險的過程他說:「被吸到雲底後很慌,白茫茫一片,辨別不出任何方向。傘頭衝下去的時候,是我最恐懼的時候。想想還是很後怕的,這段時間先不飛了。」來源:央視新...
被雲吸至8000米高空成「冰人」後奇蹟生還  當事人講述從遇險到脫險過程 - 天天要聞

被雲吸至8000米高空成「冰人」後奇蹟生還 當事人講述從遇險到脫險過程

央廣網北京5月28日消息(總台記者柴世文 白傑戈 景明)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報道,一位滑翔傘愛好者被氣流抬升到八千米高空,在低至零下40攝氏度的缺氧環境下死裡逃生的經歷,這兩天通過網絡視頻和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備受關注。55歲的當事人彭先生昨晚接受總台記者專訪,介紹了自己從遇險到脫險的過程。 彭先生脫險後...
貴州這個洞美得有點不真實!開發還是保護? - 天天要聞

貴州這個洞美得有點不真實!開發還是保護?

【來源:百姓關注】在地球漫長的地質史詩中,一段被封印了多年的秘密意外啟封。在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深山裡,一條為農業灌溉開鑿的引水涵洞,將一片純白如雪的「地下水晶宮」從古生代的沉寂中喚醒。
今早,雲南臨滄市永德縣發生地震 - 天天要聞

今早,雲南臨滄市永德縣發生地震

【來源:昆明信息港】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5月28日7時21分在雲南臨滄市永德縣發生3.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於北緯24.16度,東經99.41度。基礎背景 震中地形:震中5公里範圍內平均海拔約996米。
雲端帝國的隕落:興登堡號飛艇的榮耀與毀滅 - 天天要聞

雲端帝國的隕落:興登堡號飛艇的榮耀與毀滅

當1936年3月4日清晨的薄霧中,齊柏林公司首席設計師路德維希·杜爾在腓特烈港船塢仰望這座龐然巨物時,他或許不會想到,這個凝聚着德意志工程智慧的造物,將在十四個月後化作一團燃燒的噩夢。
夜探洞庭湖 熱成像儀記錄麋鹿母子回家歷險記 - 天天要聞

夜探洞庭湖 熱成像儀記錄麋鹿母子回家歷險記

這幾天,總台記者一直跟隨着湖南林業部門一起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做監測調查。為了解洞庭湖麋鹿的夜裡活動情況,總台記者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首次通過熱成像技術搜尋記錄洞庭湖麋鹿的身影。夜晚的洞庭湖深處,熱成像相機記錄到一隻雌鹿帶着幼崽在蘆葦叢中穿行,幼鹿跟在母親身後一跳一跳的。在行進過程中,雌鹿母子...
呼吸之友||電子煙真的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嗎? - 天天要聞

呼吸之友||電子煙真的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嗎?

破除電子煙迷思守護呼吸健康-Breathing Companion-關注呼吸之友,關注呼吸健康引言-TEACHING SEMINARS- 「電子煙無害」「替煙更健康」——這類營銷話術讓許多人誤以為電子煙是傳統捲煙的「安全平替」。然而,最新研究敲響警鐘:電子煙不僅未降低風險,反而可能將肺癌風險推高至38.7倍!今天,我們揭開電子煙的真相。電子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