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5 月 24 日消息,歐洲南方天文台於 5 月 21 日發佈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首次觀測目擊了一場激烈的宇宙碰撞:一個星系以強烈的輻射刺穿另一個星系。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揭示了輻射如何削弱受創星系形成新恆星的能力。研究結合了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超大望遠鏡(vlt)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 / 亞毫米陣列(alma)的觀測數據,詳細展現了這場星系間的「宇宙決鬥」。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這場碰撞發生在宇宙深處,兩顆星系正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它們以每秒 500 公里的速度相互衝撞,展開一次次激烈的交鋒。每次碰撞後,它們並未徹底融合,而是擦肩而過,隨後退回並積蓄力量,準備下一輪衝擊。
研究共同負責人、法國巴黎天體物理研究所的 pasquier noterdaeme 將這一現象比作中世紀的騎士決鬥,稱之為「宇宙決鬥」(cosmic joust)。然而,這場決鬥並不公平,其中一個星系藉助類星體的輻射作為「長矛」,狠狠刺向對手。
類星體是遙遠星系明亮的核心,由超大質量黑洞驅動,釋放出巨大輻射。在宇宙最初的幾十億年間,類星體和星系合併極為常見。研究團隊通過強大望遠鏡回溯過去,捕捉到這場「宇宙決鬥」的光線。這束光歷經 110 億年才到達地球,呈現出宇宙僅為當前年齡 18% 時的景象。
研究共同負責人、俄羅斯聖彼得堡 ioffe 研究所的 sergei balashev 指出,這是首次直接觀測到類星體輻射對普通星系內部氣體結構的影響。輻射破壞了星系中的氣體和塵埃雲,僅留下最小的緻密區域,這些區域可能無法孕育新恆星,導致受創星系的恆星形成能力大幅下降。
it之家附上參考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