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葉蟬蟲潮來得更猛烈些吧!」5月11日的清晨,開平天露仙源茶廠負責人梁小汕望着葉片上密密麻麻的暗綠色身影,眼底儘是期待。
曾經令茶農聞風喪膽的綠葉蟬,如今成了他眼中雕琢茶香的「天然工匠」。再過半月,這批被綠葉蟬「親吻」過的鮮葉,將化作蘊含獨特蜜香的蟬茶,成為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生態珍寶」。
這場奇妙的生態共生,其靈感最早源於台灣。2020年前後,廣東茶人借鑒台灣「東方美人茶」利用綠葉蟬叮咬制茶的工藝,將這一生態制茶技術引入內地,經本土化改良後,逐步培育出獨具嶺南特色的蟬茶。

開平天露仙源茶廠負責人梁小汕帶領茶農在天露山茶園採摘蟬茶
生態密碼:從「蟲災」到「金葉」的逆襲
當下,廣東江門、河源、韶關等地的茶園裡,一場激烈而奇妙的「人蟲搶茶大戰」正在上演。
在茶場里,成群的綠葉蟬揮舞尖銳口器刺入嫩芽,貪婪吸食汁液,茶樹在應激反應下,破損的葉片分泌出特殊芳香物質;茶農們則在保護茶樹與保留「蟲跡」間反覆權衡,小心翼翼地採摘被叮咬過的鮮葉。
記者了解到,今年廣東遭遇罕見乾旱,各地茶園春茶產量銳減,但5月開始,茶樹上長出的嫩芽卻吸引大量綠葉蟬蟲叮咬,所產生的大量蟬茶反而成為茶農的「救星」。梁小汕捻起一片滿布孔洞的茶葉,難掩自豪:「預計今年蟬茶產量能比去年猛增40%,品質更是遠超往年!」

茶樹上綠葉蟬蟲在叮咬新芽
在韶關新豐縣的大豐茶葉莊園里,同樣上演着生態種植的勝利。儘管乾旱讓春茶收成不佳,但隨着綠葉蟬如期而至,蟬茶產量卻逆勢上揚。茶園負責人孫玉梅感慨道:茶園是2008年開始做蟬茶的,可以說是當年國內最早做蟬茶的茶園。當年種植面積500畝的茶山每年都遭受綠葉蟬的侵襲,損失慘重,後來懷着試一試的想法請來了台灣制茶老師傅,製作了東方美人茶、綠茶類的蟬茶都不理想,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發現製作紅茶類的蟬茶品質卻出奇的好,第一批做出來的蟬紅茶頃刻被茶客搶光,為此在2009年專門註冊了蟬紅品牌。孫玉梅笑着說,對於茶行業來講,過去夏秋茶一直是低值茶,有的茶山根本不屑於採摘,然而,在綠葉蟬的加持下,這些茶葉卻變廢為寶,價格翻了數倍。
這場生態奇蹟的背後,凝聚着科研人員十餘年的心血。自引入蟬茶概念,廣東省茶葉研究所便組建專項團隊,通過長達8年、覆蓋全省多個主產區的田間試驗與數據監測,終於破譯綠葉蟬與茶樹的共生密碼。

每一塊被綠葉蟬蟲叮咬過的茶葉上都布滿了小孔
數據顯示,當綠葉蟬蟲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茶樹樹冠層80-120頭時,茶葉中的遊離氨基酸含量可提升至4.2%-5.1%(普通茶葉約為2.8%-3.5%),茶多酚含量則穩定在22%-25%,同時生成大量揮發性香氣物質,如橙花叔醇、香葉醇等,其含量比未受蟲咬茶葉高出3-5倍。
此外,茶樹在應激反應下產生的次生代謝物,使蟬茶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含量增加約20%,不僅賦予茶湯獨特的風味,更提升了其抗氧化活性。這些精確的參數與數據,為蟬茶標準化生產奠定了科學基礎。

剛採摘回來的茶葉在進行吹風脫水
突圍困境:小眾茶品的市場「成長之痛」
蟬茶憑藉其獨特的風味,在茶葉圈內收穫了極高讚譽。
資深茶人吳建在品鑒後評價:「茶湯橙紅透亮,入口既有蜂蜜的甜潤,又有熟果香與花香交織,回甘悠長,層次豐富,堪稱茶中珍品。」在各類茶葉評比中,蟬茶也屢獲殊榮。
2023年中國(深圳)國際茶產業博覽會上,來自中國蟬茶之鄉的紫金茶斬獲「中茶杯」第十四屆國際鼎承茶王賽特別金獎、金獎各1個。在2023年的首屆中國蟬茶大賽中,紫金縣蟬茶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評的「客皇蟬茶紫金蟬茶」(烏龍茶類)奪得「茶王」稱號,紫金縣在各個獎項的質量和數量上均居全省第一。

蟬茶在茶廠進行每個流程的製作
然而,走出專業圈子,蟬茶的推廣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權威調研顯示,廣東以外地區知曉蟬茶的消費者不足15%,大部分人對「蟲咬茶葉」仍存在認知誤區。
恩平星灣茶廠的陳小敏感慨:「我們帶着從恩平七星坑原始森林里產出的優質蟬茶去參加一些茶博會,很多人一聽其與蟲有關就皺眉,只有少數資深茶客願意深入了解。」這種認知鴻溝,成為阻礙蟬茶走向大眾市場的最大壁壘。

茶農正在恩平七星坑原始次森林裏的茶園採摘蟬茶
產業發展的隱憂同樣不容忽視。綠葉蟬蟲情受氣候、生態等因素影響極不穩定,今年的豐收不代表年年順遂;生產環節的標準化缺失,使得產品質量難以保障。缺乏統一工藝標準導致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嚴重影響品牌形象。而蟬茶獨特的風味,也因工藝差異而難以穩定呈現——品質上乘的蟬茶,茶湯橙紅透亮如琥珀,入口既有蜂蜜的甜潤醇厚,又帶着熟果香與淡淡花香,尾韻悠長且回甘持久;但部分工藝欠佳的產品,其香氣寡淡、口感生澀,反而加深了消費者對蟬茶的誤解。
破局之路:多方合力的突圍之道
面對這些困境,政府與科研機構正協同發力: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通過其他方式大力支持蟬茶產業發展。例如,通過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項目建設,推動茶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在提升蟬茶知名度方面,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揮了積極作用,如與河源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第五屆廣東茶葉產業大會,大會涵蓋了中國蟬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峰會、廣東名茶展示展銷、首屆中國蟬茶大賽等系列活動,對提升蟬茶的品牌影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還組織「粵字號」品牌企業參加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大型展會活動,持續擴大包括蟬茶在內的「粵字號」農業品牌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知名度和佔有率。

生產包裝好的蟬茶
有專家認為,蟬茶要實現大眾化突圍,需從三方面破局。
首先要建立統一工藝標準,確保產品品質穩定;其次要加強科普宣傳,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手段,消除消費者對「蟲茶」的誤解;最後要創新產品形態,開發袋泡茶、茶飲料等年輕化產品,拓寬消費場景。

泡好的蟬茶有着一種奇特的清香和口感
在開平天露山茶園裡,天露仙源茶廠負責人梁小汕望着漫山新茶,既有豐收的喜悅,也有開拓市場的緊迫感。而在「中國蟬茶之鄉」河源紫金,超8萬畝茶園正見證着綠葉蟬從「害蟲」到「功臣」的蛻變。這場始於生態智慧的產業革命,正站在從「小眾珍品」邁向「大眾名茶」的關鍵節點,唯有突破認知、標準、市場三重壁壘,蟬茶才能真正破繭成蝶,讓獨特的蜜香飄向更廣闊的天地。
文、圖丨記者 彭紀寧 張文 通訊員 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