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短命基因,攜帶者更易在69歲前死亡,每25人有1人攜帶

2025年03月07日08:33:03 科學 1175

在人類探索生命的旅程中,長壽一直是永恆的話題。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健康地活到百歲,而另一些人卻早早離世?科學家們從未停止對這一問題的追尋。最近,一項關於「短命基因」的研究引發了廣泛關注。研究表明,某些基因攜帶者可能更容易在69歲前離世,而每25人中就有1人攜帶這種基因。這一發現彷彿為生命的長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但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科學家發現短命基因,攜帶者更易在69歲前死亡,每25人有1人攜帶 - 天天要聞

在生命的舞台上,基因就像一位「幕後導演」,悄悄地影響着我們的健康和壽命。美國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某些基因型與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代謝疾病密切相關。這些被稱為「可操作基因型」的基因,已經發現了81個與疾病相關聯的變異。為了深入了解這些基因對壽命的影響,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冰島,一個基因庫豐富且相對孤立的人群。

在冰島,科學家們對58000名受試者進行了基因分析,試圖解開基因與壽命之間的神秘聯繫。研究結果令人震驚:4%的冰島人攜帶了這些「短命基因」,其中癌症易感基因對壽命的影響最為顯著。攜帶這些基因的人中位生存期比非攜帶者少了3年,而BRCA2和LDLR基因的變異更是分別導致攜帶者壽命縮短7年和6年。更令人擔憂的是,10%的攜帶者在69歲前離世,而非攜帶者這一比例則在73歲前。這一發現彷彿為生命的長短按下了「快進鍵」,但同時也提醒我們,基因並非命運的唯一主宰。

科學家發現短命基因,攜帶者更易在69歲前死亡,每25人有1人攜帶 - 天天要聞

與此同時,另一項研究為我們帶來了希望。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抵消「短命基因」的影響。通過對35萬成年人的基因和生活方式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短壽基因型的人比長壽基因型的人死亡風險高出21%,而生活方式不良的人比生活習慣好的人死亡風險高出78%。然而,不吸煙、堅持運動、作息良好和飲食健康的四種健康習慣,可以抵消62%的短命基因帶來的風險。這一發現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們對抗「短命基因」的道路。

科學家發現短命基因,攜帶者更易在69歲前死亡,每25人有1人攜帶 - 天天要聞

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像一把打開長壽之門的鑰匙。堅持運動是其中的關鍵一步。無論何時開始運動,都能減輕衰老的影響。2021年,《衰老細胞》雜誌發佈了一項研究,發現運動對預期壽命的延長有着顯著的影響。此外,《美國醫學主任協會雜誌》的研究也表明,步行等簡單運動能夠顯著降低死亡風險。

科學家發現短命基因,攜帶者更易在69歲前死亡,每25人有1人攜帶 - 天天要聞

健康飲食同樣重要。《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發現,多樣化的飲食——包括全穀物、蔬果、白肉、奶製品、豆類,以及適量的紅肉和含糖飲料——對健康長壽的益處最大。這種飲食模式彷彿為我們的身體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營養套餐」,幫助我們抵禦疾病的侵襲。

科學家發現短命基因,攜帶者更易在69歲前死亡,每25人有1人攜帶 - 天天要聞

戒煙也是延長壽命的重要一步。儘管吸煙者中也有長壽的個例,但大多數研究表明,吸煙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柳葉刀》多次發佈研究,明確吸煙與56種疾病的

科學家發現短命基因,攜帶者更易在69歲前死亡,每25人有1人攜帶 - 天天要聞

發生以及22種高致死風險疾病有關。然而,任何時候戒煙都能降低早死風險,增加預期壽命。

良好的睡眠質量,就像給疲憊的身體「充電」,是延長壽命的重要因素。美國心臟病學會的研究發現,理想的睡眠狀態可以降低30%左右的全因死亡風險,延壽近5年。此外,保持積極的心態也是關鍵。開朗的人社交活動更多,心態更積極,而壓力過大會引發慢性炎症和抑鬱等風險。保持鬆弛的心態,讓生活充滿陽光,自然更有益於健康長壽。

基因或許決定了我們的起點,但生活方式卻能改寫我們的未來。通過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短命基因」的影響,擁抱更健康、更長壽的未來。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佈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 天天要聞

從科幻走向現實 今年我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38億元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被形象地譽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來,隨着人工智能、神經生物學、傳感器等技術提升,「腦機接口」這項聽起來很科幻的技術,正逐步走進我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 天天要聞

鋰電池隔膜薄型化對塗布技術的挑戰

當前,鋰電隔膜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同質化加劇、產能結構性過剩、價格惡性競爭及產業顛覆性變革的嚴峻複雜形勢。塗覆材料的多元化和塗布工藝的優化創新正在加速推進隔膜產品的迭代升級。為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漸成趨勢。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 天天要聞

「每一次升空都是戰鬥啟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羅陳建 等近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開展高強度、跨晝夜實戰化訓練,錘鍊部隊全時域作戰能力。晨光熹微,停機坪上一架架戰機整齊列陣、蓄勢待發。「準備完畢,請示起飛!」隨着塔台指揮員發出指令,數架戰機接續起飛,奔赴目標空域。槳葉飛旋,戰機轟鳴,道道航跡劃破天幕。任務艙內,戰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