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2025年01月16日07:53:17 科學 1821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目前正在北京天文館展出,「天文館問月」吸引了眾多大小天文迷前往,人們戲稱看了展「四捨五入」也算去了趟月球。人們早已數不清這是天文館第幾次掀起大眾科普熱潮了,從1957年建成開放,它一直是普通人「手可摘星辰」的圓夢之地。

我國第一座天文館問世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日食月食太陽黑子等許多最古老的天象紀事都來自我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發展科學事業和普及科學知識。1955年10月24日,為普及天文知識,我國第一座天文館——北京天文館在北京西郊動工興建。(1955年10月25日《北京日報》2版,《「北京天文館」開始動工興建》)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1955年10月25日,《北京日報》2版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館正式開幕。一進大門,迎面而來的是最早證明地球自轉不息的「佛科擺」,仰望則見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中國古代天文神話的巨幅油畫。在這些油畫中間還安裝有許多銅釘,在燈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猶如置身鬥牛之間。(1957年9月8日《北京日報》2版,《中秋佳節看星空——訪北京天文館》)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1957年,剛剛建成的北京天文館。李祖慧

天文館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天象廳,那裡的人造星空表演《到宇宙去旅行》,把平常感覺遙遠深奧的天文學變得十分親切。調整天象儀,「館內十秒鐘,世上已千年」,頭頂的半球狀銀幕上,夜空繁星湧現,帶人們飛快地超越時間,作一次12000年後的旅行:在公元14000年,現在的北極星不再是北極星,而天上數一數二的亮星——織女星變成了北極星。(1957年10月4日《北京日報》3版,《公元14000年 介紹北京天文館的人造星空》)

作為當時世界一流、亞洲最大的天文館,北京天文館開館第一年就接待遊客超50萬人次。當時的天象廳人工講解一天多達10場,但還是無法滿足需求。(2007年9月17日《北京日報》9版,《尋找「失落」的瑰麗天頂》)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上世紀50年代,觀眾在天文館的天象廳里觀看土星。高宏攝

那會兒,天文館最受歡迎的科普活動是觀測月亮。以1959年為例,雖然觀測只能在每月農曆初四到十四進行,而且常因陰天中止,但不到三個月時間仍接待了8000多名觀眾。夜幕降臨,星斗滿天。北京西郊動物園裡的遊人已經散去,可對面的北京天文館前,等待看月亮的隊伍卻越排越長。有的人從二十幾里以外趕來,有的全家扶老攜幼前來。常常是到了結束觀測的時間,還有一大群人沒輪得上看。「喲!月亮上邊那麼多像『肥皂泡』似的東西是什麼?」通過折射望遠鏡觀測的人們在議論。解說員答道:「那圓泡泡就是月球上高低不平的環形山。」(1959年6月26日《北京日報》2版,《識破宇宙奧秘——記北京天文館的科學普及活動》)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1963年8月14日,《北京日報》2版

每逢寒暑假,北京天文館還會增加天象表演的學生場,並通過舉辦認星晚會、觀測月亮等活動,向孩子們介紹天文知識。(1963年8月14日《北京日報》2版,《開展多種暑假科技活動》)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1962年暑假,北京小學生在天文館參觀。馮文岡攝

許多北京孩子第一次真正清晰地看到月球環形山,都是在天文館組織的假期活動中。

「花式」科普頻掀天文熱

為提高大眾科學文化水平,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北京天文館不斷開拓科普活動新形式,並利用各種重大天文現象積極引導大眾科學觀測,掀起一波又一波天文熱。

天文館的工作人員主動前往中小學校,對孩子們進行天文科普和知識啟蒙。過去,國內生產的月球儀只有月面形。在天文館的幫助下,一七九中學天文小組查閱外文資料,翻拍月背照片,經過計算成功地制出月背形。學生們也因此擴大了知識面,養成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風氣,還培養出一批宣傳天文知識的骨幹。(1977年12月13日《北京日報》3版,《從小愛科學 長大攀高峰》)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上世紀70年代,天文館的工作人員帶着簡易放像機來到小學校園,給孩子們普及天文知識。

北京天文館舉辦的天文知識講座也很受歡迎,有的聽眾特意從門頭溝密雲等遠郊區縣趕來聽講。講座除了有天文館人員講解,還請來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工作者、大專院校的專業教師等進行演講。為了使講座生動活潑,他們配上圖表、幻燈、星空表演,還有望遠鏡觀測和科教電影放映。一位聽過課的教師說:「不但長了知識,擴大了眼界,還解決了課堂教學中難於理解的問題。」(1978年5月24日《北京日報》2版,《北京天文館舉辦講座普及科學知識受到群眾歡迎》)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1981年,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青少年科技夏令營的學生們來到天文館,學習太陽能知識。王寶琴攝

天文館還組建天文小分隊,下鄉傳播天文科普知識。1983年,天文小分隊來到當時的大興縣黃村地區各中小學開展活動。他們白天為教師、科技輔導員及師範學校的應屆畢業生辦天文科普講座,組織中小學生觀察太陽黑子;晚上為中小學生放幻燈片,輔導他們觀月亮、認星星。參加活動的師生達到5000餘人次。(1983年10月15日《北京日報》2版,《天文小分隊下鄉為中小學師生服務》)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1983年10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百武彗星海爾—波普彗星、日食……上世紀90年代,特殊天象扎堆來訪。每當出現重大天文景觀時,天文館都積極組織各種活動進行天文科普,把館中設備向市民開放,組織專家現場講解。1996年,為了讓更多市民觀測到近兩萬年才得一見的百武彗星,天文館開放了小型天文台,同時,隸屬天文館的古觀象台也支起兩架天文望遠鏡供觀測。由於連日多雲,天文館只在兩個晚上對外開放,但每晚都有千餘名觀眾前來觀看,還有從大興「打的」來的。天文館開通的三部熱線電話鈴聲不斷,有1000多人打來電話,工作人員隨時做好諮詢解答。天文館裏上演的《太陽的家族》《巨大的恆星城——銀河系》等影片放完了,許多人還不願離去……(1996年4月4日《北京日報》6版,《京城又現天文熱》)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1996年4月4日,《北京日報》6版

1997年,建館40周年的北京天文館,已接待國內外觀眾1500餘萬人次,通過各種形式向幾代人普及了天文學知識。(1997年10月15日《北京日報》6版,《四十年展示天上事 千萬人受益天文館》)

新館落成盡展宇宙神奇

然而,也是在上世紀90年代,那個當年世界一流的天文館落伍了。被日本專家讚歎的天象表演,用的是超期服役的天象儀,隨時有停轉的危險。設施老化,展覽空間和科研辦公空間不足,苦苦支撐的老天文館引發社會極大關注,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2000年9月,市政府決定在保留老館的前提下,修建天文館新館。2001年,北京天文館新館被列入市政府當年60項重點工程,也是市政府要為京城百姓辦的60件實事之一,順利開工建設。(2002年1月1日《北京日報》2版,《新天文館挺「前衛」》)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2002年1月1日,《北京日報》2版

2004年12月12日,投資3億元、建設3年的北京天文館新館落成試開放。近3000名觀眾和航天英雄楊利偉一起,先睹了高科技打造的「神奇宇宙」。

新館是一座2萬多平方米的玻璃建築,走進穿越遙遠時空的捷徑——「蟲蝕洞」形態的入口,左邊是可以從「太空」中看「太陽」的太陽展廳。展台上呈現的就是此時此刻頭頂上的太陽:全日面呈亮白顏色,最邊緣部分還在不斷抖動。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太陽外表面在不斷活動,太陽的實時「寫真照」都是由太陽真空望遠鏡拍攝。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2004年,北京天文館新館落成開放,新的數字宇宙劇場視覺衝擊力極強。孫戉攝

乘電梯到二層,採用激光全天域投影技術的數字宇宙劇場,在全世界可是第一家。不僅星際旅行的效果更加逼真,而且觀眾還可以參與節目互動。這裡的4D劇場是我國最大最先進的,它不僅有3D影院那種下墜、上升、顛簸搖擺的動感,還能根據影片情節製造出煙霧、雨水、風吹及氣味等特殊效果。這兩個劇場原計劃是每天演5場,但因觀眾太多、場場爆滿,不得不各加演了一場。(2004年12月13日《北京日報》9版,《新天文館昨展宇宙神奇》)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2006年7月7日,《北京日報》9版

可以飛出地球、到太空中去目睹宇宙世界的天文館新館,一個月就接待了約9萬名觀眾,此後熱度始終不減。2006年,「快樂探尋宇宙奧秘」天文展在天文館新館開幕。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在展覽開幕當天,將一黃豆粒大小的月球岩石交由館長放進展櫃,立時引來孩子們的關注。在參觀完比金子還珍貴千萬倍的月岩後,孩子們又坐進「月球車」,左腳剎車、右腳油門,體驗在月球上狂奔的滋味。(2006年7月7日《北京日報》9版,《半克「月岩」現身天文館》)

有了新館,北京天文館讓更多北京市民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命名小行星晉陞「國家隊」

「這顆永久編號為59000號的小行星將以北京天文館的名字命名,取名為『北館星』。」時任天文館館長朱進興奮地介紹。2007年,迎來50歲生日的北京天文館,收穫命名小行星「北館星」。這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為表彰北京天文館對中國天文科普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而批准的。這顆小行星與北京天文館有着不解之緣。1998年9月,朱進和同事在國家天文台觀測站工作時,在茫茫宇宙中發現了這顆小行星。(2007年9月30日《北京日報》8版,《天文館迎來50歲生日 命名小行星「北館星」》)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2008年5月8日,《北京日報》5版

2008年,北京天文館成為全市首批科普基地、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同時入選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在這一年,天文館老館在閉門修繕1年多後重張迎客。

老館天象廳「鳥槍換炮」,世界上最先進的蔡司九型光學天象儀可「再造」星空,還原地球上肉眼可見的9000顆左右的恆星,還能夠編程演示複雜天體運動。重張的開篇展覽以互動類展品為主角,特別吸引人。其中《奧運星空》將歷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當時的星空圖一一展現,觀眾通過按鈕可以再次「點亮」奧運星空。(2008年6月25日《北京日報》6版,《天文館老館7月11日重張迎客》)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2012年4月23日,《北京日報》5版

隨着我國探月工程和載人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北京航天迷隊伍越來越龐大,更多中小學開設了天文課。天文館一面及時舉辦嫦娥探月、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等展覽,讓觀眾深入了解我國航天事業鮮為人知的故事;同時也邀請美國宇航局奮進號穿梭機指揮官馬克·凱利來館,與小天文愛好者分享自己的奮鬥歷程和太空經歷,讓孩子們在交流中掌握更多鮮活有趣的航天知識。(2012年4月23日《北京日報》5版,《「在太空飛行時玩什麼遊戲?」》)

溫故|神奇的它,讓你圓夢「手可摘星辰」 - 天天要聞
2017年暑期,首屆中國航天員飛天攝影作品展在北京天文館舉辦,吸引眾多家長和孩子。樊甲山攝

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小小志願講解員上崗、雲端博物館24小時不打烊、賞月慢直播……如今的北京天文館,已成為市民眼中的科普聖地,並努力為北京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比翼齊飛貢獻更多力量。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黃玉迎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認識2種丁酸衍生物 - 天天要聞

認識2種丁酸衍生物

丁酸鈉與三丁酸甘油酯作為丁酸的衍生物,在動物消化道中被分解成丁酸和其他物質。他們的主要生物學功能來源於丁酸。腸道上皮細胞優先選用丁酸作為能量源。作為一種短鏈脂肪酸,丁酸在進入小腸後部分以非離子形式被腸道黏膜細胞吸走,直接為腸黏膜細胞生長和增
米東區:這一電化學儲能電站項目推進中 - 天天要聞

米東區:這一電化學儲能電站項目推進中

(米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黃鵬報道)7月9日,記者在位於米東區北部沙漠東北部的新疆華電烏魯木齊光伏基地100萬千瓦/400萬千瓦時獨立新型儲能示範項目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設備進行吊裝調試。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是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電化學
腦圖譜大科學計劃時機已來!中國科學家十項成果給大腦繪高清地圖 - 天天要聞

腦圖譜大科學計劃時機已來!中國科學家十項成果給大腦繪高清地圖

人類大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織,要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細胞種類和神經聯接規律,近日中國科學家聯合發佈系列成果給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7月10日深夜,中國科學家聯合發佈介觀腦圖譜系列成果,實現從嚙齒類到靈長類大腦的跨越。10項成果以專題論文集的形式集中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神經元》《發育...
國際突破!中大培育光子「雙胞胎」,輻射強度達單光子水平 - 天天要聞

國際突破!中大培育光子「雙胞胎」,輻射強度達單光子水平

7月9日,《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王雪華、劉進教授團隊主導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腔誘導自發雙光子輻射方案,在國際上率先實現與單光子輻射強度相當的自發雙光子輻射,研發出保真度高達99.4%的按需觸發
微型肝臟,是未來希望,還是科技烏托邦 - 天天要聞

微型肝臟,是未來希望,還是科技烏托邦

文︱陸棄隨着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持續攀升,傳統器官捐獻嚴重不足的問題愈發凸顯。美國初創企業LyGenesis推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創新方案:通過將供體肝細胞注射至患者體內淋巴結中培育「微型肝臟」,嘗試在患者自身體內製造可替代肝臟功能的器官。
「軟黃金」冬蟲夏草,你真的了解嗎? - 天天要聞

「軟黃金」冬蟲夏草,你真的了解嗎?

冬蟲夏草千年傳承的滋補良藥採藥人的尋覓自公元780年起冬蟲夏草便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被載入史冊從《藏本草》到《中國藥典》均有記載李時珍更將其譽為「人身不老葯」贊其兼具蟲之陽剛與草之陰柔成為中藥中獨一無二的「陰陽同補」聖品享有「東方聖草」「葯中
【鏈博傳奇】中國中車:塑軌道之「鏈」,與世界同行 - 天天要聞

【鏈博傳奇】中國中車:塑軌道之「鏈」,與世界同行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車」)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鏈」主企業,是全球規模領先、品種齊全、技術一流的高端裝備製造商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清潔能源裝備骨幹企業。當前,中國中車搭建了世界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研發平台,構建了完整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體系,開創了軌道交通裝備和清潔能源裝...
全國AI精英宜賓對決 長江首城創新大賽點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 天天要聞

全國AI精英宜賓對決 長江首城創新大賽點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11日電(吳平華 楊錦 )智匯長江首城,共享成長價值,10日,由宜賓市科學技術局、宜賓市數據局、宜賓市高鐵南片區開發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聯合主辦,北京中關村信息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長江首城宜創匯」協同創新大賽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