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2024年04月04日18:02:08 科學 5294

3月20日,鵲橋二號中繼星成功發射,探月四期大幕再啟。與以往執行探月任務的火箭不同,這次是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八號首次執行探月發射任務,為何選它?鵲橋二號如何架起地月通信橋樑?它和已經在太空中完成計劃使命的鵲橋一號有什麼不同?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首迎探月任務 「長八」如何「解鎖」新本領?

說到執行探月發射任務的火箭,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長征三號系列火箭、長征四號以及長征五號,他們都是三級火箭,而此次執行鵲橋二號中繼星發射任務的長征八號,只有兩級半。作為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全箭總長約50.3米的長征八號,和直徑5米、總長57米的長征五號相比顯然是「小個子」。那麼,為何此次發射要選「長八」呢?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火箭總設計師 宋征宇:選擇長征八號來發射地月轉移軌道,主要還是由於衛星相對來說比較輕,不超過1.3噸,如果用長征五號來發射就顯得有點浪費了。

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 天天要聞

鵲橋二號衛星重量不超過1.3噸,而長征五號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相比而言,用長征八號來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確實經濟多了。

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 天天要聞

與以往我國執行的奔月軌道發射任務採用的直接將火箭送入太空不同,這次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長征八號火箭要先在地球大氣層內長時間加速「跑」,以每秒10公里以上的最大速度進入預定入軌點。為此,試驗隊員在火箭飛行過程中採用了末級發動機二次點火啟動技術,在火箭飛行中通過熄火滑行來節約能源。

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 天天要聞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火箭總設計師 宋征宇:使得我們運載能力的餘量更大,不僅滿足了鵲橋二號衛星的運載能力,還搭載了兩顆小衛星,而且還留出了一定的安全餘量。「長八」因為反應要快,當時叫「快八」。我們也給自己總結了一個特點,叫「三a」:一個叫accountable,可靠的、值得信賴的,還有一個叫affordable,就是負擔得起的,還有一個叫adaptable,適應性強的。我們要有一定的利潤,但是我們也要讓用戶負擔得起。按照國際的行價,如果是按照一公斤5000美金算的話,我們長征八號的火箭比5000美金要便宜很多,我們並不是很貴。

鵲橋二號和鵲橋一號有何不同?

那麼,與2018年發射的嫦娥四號鵲橋中繼星相比,今天發射的鵲橋二號中繼星有何不同呢?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更」字:技術創新更多、技術狀態更多、功能更強、接口更為複雜、研製難度更高、任務時間跨度更大。

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 天天要聞

具體看看鵲橋二號什麼樣。鵲橋二號中繼星重約1.2噸,和此前發射的鵲橋號中繼星相比,重了大約2/3。鵲橋二號的大體格不光要執行通信中繼任務,同時還承載了很多科學探測任務,在它的身上就攜帶了如極紫外相機、陣列中性原子成像儀,以及月球軌道vlbi試驗子系統等科學儀器。

要說鵲橋二號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這個金色的「大傘」了。它的口徑達到了4.2米,傘面由鍍金鉬絲織成,主要用於反射電磁波。

在鵲橋二號中繼星上還有一個「小傘」,叫二維可驅動拋物面天線。它的直徑和重量都很小,直徑大約只有0.6米、重約20公斤。有了它就可以保證每時每刻都能指向地面數據接收站。

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 天天要聞

相比之前發射的鵲橋中繼星,鵲橋二號中繼星的設計壽命更長,達到了8年。一旦鵲橋號中繼星退役,鵲橋二號中繼星就要接力為在月球背面探測的嫦娥四號提供中繼通信服務。

天都衛星搭乘長征八號火箭一同前往月球

在本次發射任務中,除了鵲橋二號中繼星,還有兩顆搭載星,它們就是天都一號和天都二號衛星。這兩顆衛星又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一起來了解。

天都一號、二號雙星是環繞月球編隊飛行的新技術試驗衛星。天都一號配置了一體化通信機、空間路由器等載荷,主要負責開展地月激光測距與高速測控等技術試驗;天都二號配置了通導載荷,具備導航服務,配合開展星間測量技術試驗。

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 天天要聞

深空探測實驗室天都試驗星總指揮 陳曉:這個衛星主要是開展月球通信導航技術驗證,兩顆衛星之間通過無線電信號進行一個收發,來測量兩顆衛星之間的距離。我們現在地球的通信導航衛星是比較多的,面向月球空間的,還有一些技術難度,我們要開展這些技術的先行驗證。

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 天天要聞

接下來,天都星將在地面測控的支持下,進入環月任務軌道。兩星調整相對距離約200公里,開展月地高可靠傳輸與路由新技術驗證等一系列通信技術試驗,為後續探月任務打好基礎。

深空探測實驗室天都試驗星總指揮 陳曉:月球科研站等一系列航天任務對月球表面以及地月空間的通信導航需求越來越迫切,後續我們還會逐步論證並建設月球通信、導航、遙感系統,來支持未來探月任務實施。

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鵲橋二號中繼星的成功發射,為後續探月任務打下基礎。專家表示,後續還將建設月球通信、導航、遙感系統。那麼,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此前表示,未來我們還要建設以月球為中心的深空互聯網,向太陽系繼續延伸。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我們正在構建一個以月球為中心的星座,一個集通信、導航、遙感以及其他一些功能的系統,構成一個星座,這個系統構成過後,我們還可以擴展到更遠的深空。

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 天天要聞

吳偉仁告訴我們,在未來要探索更遠的深空,除了月球「通、導、遙」一體的星座外,他們還計劃把星座延伸到其他星球。

在月球上看電視不是夢!中國航天未來如何構建深空通信網?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後續還要建設以月球為中心的深空互聯網,負責通信、導航、遙感等多種功能。把我們在地區為中心的空間基礎設施變成以月球為中心的,可以向太陽系延伸的更廣闊、更大範圍的系統。在互聯網構成的情況下,以後在月球上也可以看電視,也可以看比賽,也可以(使用)wi-fi,航天員上個月球都不寂寞了。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當嫦娥六號遭《華爾街日報》尖銳評論後,外國網友卻變得義憤填膺 - 天天要聞

當嫦娥六號遭《華爾街日報》尖銳評論後,外國網友卻變得義憤填膺

中國登月!沒錯,你沒聽錯。就是那個浩大的探索空間的事情。你說什麼?你覺得這僅僅是中國的勝利?嘿,再仔細看看,這是全人類的勝利!嫦娥六號的成功登陸月球,不僅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勝利,也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又一次巨大進步。西方媒體的失調情緒西方媒體對中國在太空探索的態度一直備受爭議。
地磁暴來襲,實用秘籍助你安睡! - 天天要聞

地磁暴來襲,實用秘籍助你安睡!

近日,地球遭受了一次特大地磁暴的攻擊,全球多地出現了壯觀的極光,這讓很多人感到驚奇。然而,這次地磁暴對公眾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的影響微乎其微,專家介紹,地磁暴是否影響睡眠尚未證實。那麼,地磁暴擊中,你的睡眠還好嗎?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些絕絕子的獨門秘籍,幫助大家在地磁暴期間安睡。
阜陽通報:涉事動物園租25隻東北虎當年就死4隻,繁殖11隻小虎存活1隻 - 天天要聞

阜陽通報:涉事動物園租25隻東北虎當年就死4隻,繁殖11隻小虎存活1隻

13日上午,有媒體發佈的《調查|20隻東北虎之死》一文,報道安徽阜陽潁東區一民營野生動物園內多隻動物非正常死亡等情況,引發廣泛關注。針對此事,阜陽市政府新聞辦13日下午發佈情況通報稱,當地決定成立市級多部門和潁東區政府組成的調查組,對涉野生動物死亡一事進行全面調查。據央視新聞報道,14日,當地林業部門對老虎...
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離職,曾被猜測發現「超級智能」突破 - 天天要聞

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離職,曾被猜測發現「超級智能」突破

OpenAI的關鍵人物伊爾亞選擇離開。當地時間5月14日,OpenAI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發文稱:「(待了)近十年後,我決定離開OpenAI。」他表示,公司的發展軌跡堪稱奇蹟,相信OpenAI將在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OpenAI總裁格雷戈里·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Op
外星智慧生命可能是AI? - 天天要聞

外星智慧生命可能是AI?

宇宙廣大,漫無邊際,宇宙古老,已經存在了138億年。在如此浩瀚的時空中,人類是唯一已知的智慧生命,顯得有些「形隻影單」,難免對外星人產生憧憬和期待。然而,迄今為止,人類開展的搜索外星生命的工作全都無功而返。
顏寧,獲新獎項! - 天天要聞

顏寧,獲新獎項!

據中新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當地時間5月14日公布了2024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5位獲獎者。
受賄2133萬,國開行信息科技部原高級專家滕光進被判12年半 - 天天要聞

受賄2133萬,國開行信息科技部原高級專家滕光進被判12年半

2024年5月14日,山東省棗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國家開發銀行信息科技部原高級專家滕光進受賄案,以受賄罪判處被告人滕光進有期徒刑十二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百一十萬元;對犯罪所得財物及孳息依法予以沒收,上繳國庫,不足部分繼續追繳。棗莊中院審理查明:2008年底至2023年2月,被告人滕光進利用擔任國家開發...
內蒙古鐵路材料實驗工:帶着工人搞創新 - 天天要聞

內蒙古鐵路材料實驗工:帶着工人搞創新

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14日電 題:內蒙古鐵路材料實驗工:帶着工人搞創新  中新網記者 張瑋  14日,記者見到孫金龍時,他正要忙着下項目部檢測工程材料,這一走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個月。  「五一」前夕,孫金龍獲得2024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約其採訪不是一件易事,「一般情況,我要麼在出差,要麼在實驗室,辦公室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