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成都行丨這個實驗室,正推動AI「無處不在」的世界成為現實

2024年01月17日19:31:07 科學 1882

你是否幻想過:下班步入家中,只需描述想看的電影場景,電視就會自動找到並播放,宛如知心好友;朋友來訪,只需一句「幫我訂個可步行到達的中餐館」,系統會根據喜好、預算和距離智能選址,並貼心推薦菜單……

在成都,這樣的場景,正從「科幻」邁入「現實」。從智慧家庭、智慧政務、智慧農業到智能製造等場景,泛在智能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隱形」的個人數字助理,並讓人工智能滲入生活,無所不在。

2023年,成都天府絳溪實驗室再添新成果,其中,首個入駐的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聚焦泛在智能計算體系,重點研究生成式智能技術,面向協同的智能算力鏈技術,以及覆蓋雲邊端的新一代智能算力及網絡基礎設施體系,推動「泛在智能」的世界加速成為現實

掛牌一年來,成都天府絳溪實驗室增添了哪些成果?依託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等科創平台,成都又該如何加速布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產業?近日,紅星新聞記者對電子科技大學智能計算研究院研究員、天府絳溪實驗室先進計算中心副主任盧國明,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委主任、天府絳溪實驗室執行主任楊建宇進行專訪。

高質量發展成都行丨這個實驗室,正推動AI「無處不在」的世界成為現實 - 天天要聞

▲天府絳溪實驗室

科幻走進現實

泛在智能讓ai「無處不在」

科幻與現實,已經在虛實相交之間。

宛如管家般的智能操作,離不開泛在智能構建的數字環境。《2020騰訊人工智能白皮書》提出,人工智能正在進入技術與產業的融合發展階段,特徵就是「泛在智能」。

如何理解泛在智能?「簡單來說,依託更加泛在的計算基礎設施、進一步革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和越來越多元的應用場景,人工智能技術將會進一步滲透到人們生活之中,無所不在。」盧國明表示,「一個更大的願景是,泛在智能基於全域覆蓋的算力和網絡基礎設施,通過場景、數據、算法和算力的全方位要素協同,實現從中心(雲、邊)到終端(人、物)任意位置的普適和普惠智能服務能力提供。」

人工智能的「泛智」,也對基礎技術和基礎應用提出了要求,有了「基礎」,才能進一步搭起「框架」。

2023年,成都天府絳溪實驗室再添新成果,其中,首個入駐的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聚焦泛在智能計算體系,重點研究生成式智能技術,面向協同的智能算力鏈技術,以及覆蓋雲邊端的新一代智能算力及網絡基礎設施體系。

高質量發展成都行丨這個實驗室,正推動AI「無處不在」的世界成為現實 - 天天要聞

▲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

構建泛在智能計算技術體系,盧國明提到了四個關鍵詞——算力設施、協同框架、智能模型和智能應用

「就算力設施來看,現在我們手機的計算能力,比20世紀90年代的計算機都要強,邊緣側算力的不斷增強是一個趨勢。這也意味着,未來人工智能將進一步利用和發揮邊緣結點算力,從而提供實現更加泛在和普惠的計算和服務環境。」盧國明提到一組數據,「《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到,預計到2025年,全國算力規模超過30eflops,預計70%在邊緣。」

當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正在逐漸興起,隨之而來的「煉大模型」熱潮引發了ai算力的強烈需求,並引發全社會關注。

高質量發展成都行丨這個實驗室,正推動AI「無處不在」的世界成為現實 - 天天要聞

▲電子科技大學智能計算研究院研究員、天府絳溪實驗室先進計算中心副主任盧國明

「目前大模型的訓練模式都依賴於高密度算力的雲計算中心(雲計算中心可以理解為一個「計算資源共享池」,其能夠為用戶提供龐大的計算能力、海量的數據存儲能力)。」盧國明介紹,目前,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正推動新一代覆蓋雲邊端的泛在智能算力及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通過基於全域覆蓋的算力和網絡基礎設施,與場景、數據、算法和算力的全方位要素協同,提供從雲中心到邊緣終端任意位置的普適、普惠和安全的智能服務能力。

從一個更簡單的例子來看,雲邊端算力基礎設施架構就如同一隻章魚。章魚的大腦能夠實現雲計算,八隻觸手則實現邊緣計算,各司其職。每隻觸手都是一個小型「計算中心」,這些中心在邊緣側計算並分析數據,實現整體與局部計算的協同。

這樣的布局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從宏觀層面看,泛在智能計算體系一方面充分聚合和發揮現有計算資源,通過算力前移,緩解當前的算力瓶頸,另一方面瞄準未來智能發展趨勢,搶抓泛在智能產業發展機遇。」其中,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雲邊端算力基礎設施架構的實現能夠推動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成本進一步降低,從而跨越模型訓練的「隱形」門檻。

人工智能「泛」起巨浪

推動實現智慧農業、智慧政務、智慧交通等場景

有了算力,下一步就是如何算得更好、更安全。

在大模型訓練的過程中,數據安全一直是不少市場主體擔憂的部分。「企業將高密度的海量數據交給雲中心進行訓練,其中隱私數據有沒有被濫用?企業之間需要聯合訓練,那麼數據作為核心資產又該如何保護?」

盧國明表示,以往,對數據安全的擔憂一定程度上制約數據的聚合和價值的發揮。依託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的邊緣微可信板卡,數據安全問題有了解決方案。

「我們研發的邊緣微可信板卡能夠將雲中心服務器『變成』一個純粹的計算設備。」盧國明介紹,「在進行數據訓練的時候,企業能夠通過微可信板卡加載和訪問數據。數據訓練完成後,數據隨着微可信板卡一同卸載,以此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用後即焚』的訓練和使用環境,從而實現數據聯合訓練的同時保護數據供應方的隱私。」這必將推動各個企業、部門的數據聯合訓練帶來數據價值發揮,打破了各個行業的信息壁壘。

據了解,目前,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已經與航天科技企業進行合作,在今年就會交付邊緣板卡的第一批產品。

高質量發展成都行丨這個實驗室,正推動AI「無處不在」的世界成為現實 - 天天要聞

▲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機房

另一個問題是,在雲邊端算力基礎設施架構的基礎上,如何將邊緣側設備的綜合效能充分發揮?換句話說,章魚的腦袋如何與八隻觸手進行協同?這就涉及到泛在智能技術計算體系的協同框架。

「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隨着6g網絡和邊緣計算的興起,包括手機在內的各種算力設備怎樣才能聚合在一起,以龐大的綜合算力來解決生活中各種智能推理的計算需求?」盧國明提到,為解決這一問題,智能協同計算中間件應運而生。

記者了解到,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正在研發一體化雲邊智能協同中間件,針對邊緣場景下泛在、普適的計算和智能服務需求,研究和實現新型的智能計算前移、去中心化的雲邊協同智能計算中間件,建立算法模型、邊緣數據和算力單元相互匹配,連接多個邊緣算力節點的資源管理和計算調度能力,支持在雲邊端任意位置構建泛在智能。

「在民用場景中,以往無人機在空中航拍都需要上傳到指揮車或者雲中心進行處理。依託一體化雲邊智能協同中間件,就能將正在航拍的無人機集群的算力綜合起來進行數據的識別與處理,從而實現實時的態勢感知。」盧國明表示,這種方式在星座衛星、無人機集群、車聯網中等場景中都有廣泛應用前景,通過邊緣側算力的綜合利用,滿足未來生活對於更加實時、自主和低成本的智能服務的需求。

這似乎描述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未來。事實上,人工智能「泛」起巨浪,多個產業已在這巨浪之中。

「目前,我們正在研發中間件,預計一年多之後能夠完成。完成以後,中間件就能夠以軟件的形式在邊緣側工業互聯網、分佈式能源、智慧農業、智慧政務、智慧交通等諸多場景中應用,將邊緣側的閑置算力綜合起來,實現聯合分析、計算等功能。」盧國明表示。

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

成都正在建設通用及行業數據集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實現了高質量、高效率、多樣化的內容生產,成為推動數字生產力變革的重要力量。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是指具有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關技術。」盧國明介紹,「以智慧家庭為例,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夠在與你交流的過程中實時判斷你的心情,隨即播放歡快、輕鬆或安靜的音樂,還能如朋友般與你對話,還能完成寫論文、寫代碼、寫新聞等複雜場景下的任務。」

人工智能普適場景的實現,離不開泛在智能技術計算體系的應用。

高質量發展成都行丨這個實驗室,正推動AI「無處不在」的世界成為現實 - 天天要聞

▲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機房

「ai算力是大模型的基礎,沒有ai算力大模型就不可能發展。過去,英偉達的gpu是ai行業的絕對主流產品,現在,國產ai算力替代已經勢在必行。」他表示,這也正是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正在積極打造的,除了構建可信、高效、普適的邊緣算力架構和一體化雲邊智能協同中間件,目前,研究中心還在研發可控可解釋的垂直領域輕量化體系智能技術,支撐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智能在垂直領域的安全有效落地。

「簡單理解,我們能夠在基礎模型上進行微調,加入專業領域或行業的垂直數據,將模型訓練成領域模型。」盧國明表示,「目前,我們已經與成都數據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將依託微可信邊緣板卡等技術,打造國產環境下的垂直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場景。」

聚焦成都。在盧國明看來,成都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着堅實的土壤。

「成都在人工智能研發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成都聚集了電子科大、川大、西南交大等高等院校以及中科院成都分院、華為成都研究院等高能級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的理論、關鍵技術和應用研究方面居於國內前沿。2023年,電子科大獲批成立智能協同計算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盧國明表示,作為重點實驗室核心組成部分,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正發揮高能級科研平台在技術、人才匯聚方面的優勢,以推動泛在智能計算體系為抓手,打造本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泛在智能產業發展,「目前,中心正聯合四川長虹、成都數據集團以及鵬城實驗室等省內外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構建泛在智能產業生態圈。」

他還提到,「去年,成都推出《成都市關於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徵求意見稿)》,支持企業自主或聯合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建設通用人工智能訓練數據集、標準測試數據集以及行業專業數據集等。」

在盧國明看來,這正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發展提供了優質基礎,同時形成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效應,「依託公共數據集,相關企業能夠減少大模型的數據偏差、訓練數據不足、算法缺陷等問題,提高數據質量,減少『大模型幻覺問題』。」(大模型幻覺問題指的是人工智能模型在面對某些輸入時,會生成不準確、不完整或誤導性的輸出,可能對消費者造成誤導和損害。)

生成式認知協同系統等成果即將發佈

2024年,實驗室將繼續建設多個前沿研究中心

記者了解到,2023年,天府絳溪實驗室已入駐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量子互聯網前沿研究中心、分佈式能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微波與光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等4個前沿研究中心團隊。

「過去一年裡,天府絳溪實驗室匯聚了不少戰略科技人才力量。」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委主任、天府絳溪實驗室執行主任楊建宇介紹,目前,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組建首屆學術委員會,包括21位國內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其中有12位院士,匯聚了在電磁空間與泛在互聯領域內的一批頂尖專家。

此外,在擴大學術影響力方面,天府絳溪實驗室也有積極布局。「去年,我們參與舉辦了2023中國電磁頻譜學術年會、2023年首屆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的學術論壇、第五屆集成光量子信息技術青年學術論壇等,以學術交流的形式搭建與青年人才的溝通橋樑,目前已經招引40多名高層次人才到崗,參與實驗室的建設發展,實驗室也被中國電子學會授牌成為『電磁空間與泛在互聯』學術創新服務基地。」他介紹。

高質量發展成都行丨這個實驗室,正推動AI「無處不在」的世界成為現實 - 天天要聞

▲天府絳溪實驗室

揭牌一年來,天府絳溪實驗室的成果如何?未來將如何發展?

「目前,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已先行探路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路徑。」楊建宇告訴記者,「例如,先進計算前沿研究中心基於大模型的生成式認知協同系統等成果即將發佈,與成都數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精靈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高新願景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以產品落地突破『1』,邁向產業化建設『10』,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在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布局方面,據了解,實驗室正在探索建立「前端延伸、後端發力」和「三位一體、協同共進」的成果轉化機制,通過與專門服務於實驗室成果轉化的平台公司協同辦公,設立10億元規模(首期2億元)專項創新基金,以平台公司加創新基金的模式支持未來實驗室成果轉化和公司孵化工作。

高質量發展成都行丨這個實驗室,正推動AI「無處不在」的世界成為現實 - 天天要聞

▲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委主任、天府絳溪實驗室執行主任楊建宇 圖據成都未來科技城

「掛牌之初,天府絳溪實驗室規劃建設12個前沿研究中心,去年已經完成了4個。」楊建宇表示,為發展成為綜合能力一流的電磁空間與泛在互聯研究基地和人才高地,今年,實驗室還將面向全球發佈「揭榜挂帥」項目招引榜單,繼續招引多個頂尖團隊入駐。

展望2024年,楊建宇充滿期待,「今年,我們將繼續積極推進前沿研究中心建設,構建『打破多學科壁壘、激發跨領域創新』的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構築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生態,在運行機制創新、科研項目服務、科研條件保障、學術生態打造等方面,努力為科研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助力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呂佳羽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編輯 李鈺儀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直到你離去,我才開始愛你 - 天天要聞

直到你離去,我才開始愛你

《黑鏡》第七季不知道大家看了沒有?雖然第三集收到全網好評,但是讓我最感觸良多的是第五集《eulogy(悼念)》。還是一如既往的高概念,有一個穿越照片的技術,只要戴上裝置,就可以通過一張老照片穿越進當時的場景,沉浸式回顧過去。
葉光富:在太空拍到了!這是我的家鄉 - 天天要聞

葉光富:在太空拍到了!這是我的家鄉

「大家能認出這是哪裡嗎?」5月24日,在「科學大講堂·我們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動宣傳活動現場,身着藍色航天制服的葉光富手指大屏幕,向台下觀眾拋出懸念。
成都錦江區生物智慧科技產業園及配套項目市政道路三期被通報 - 天天要聞

成都錦江區生物智慧科技產業園及配套項目市政道路三期被通報

5月24日,本報從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該局近日通報全市住建領域安全生產問題隱患排查情況(三十四)。本報注意到,錦江區生物智慧科技產業園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市政道路三期)被通報。通報信息顯示——檢查時間:2025.5.20;檢查點位:錦江區生物智慧科技產業園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市政道路三期);建設...
全世界的河流正在死亡嗎? - 天天要聞

全世界的河流正在死亡嗎?

本書的核心理念是,河流有生與死,甚至也有權利。它請讀者從這些方面思考河流,看看有什麼能從對河流的重新想像中湧現。
近4000場奇趣活動!「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引爆科學熱潮 - 天天要聞

近4000場奇趣活動!「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引爆科學熱潮

龍虎網訊 (通訊員 徐陽 記者 丁玉珏)5月24日,2025年江蘇省暨南京市「全國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在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師範大學順利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子建等國家科技尖兵,來自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學者、科技科普工作者代表齊...
「十萬個為什麼」科普IP發佈,百位少年體驗科幻盛宴 - 天天要聞

「十萬個為什麼」科普IP發佈,百位少年體驗科幻盛宴

5月24日,奉賢新城在水一方科幻館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青少年科普盛宴——「未來學院·科幻奇旅」十萬個為什麼探索實踐活動。活動以「科幻+科普」為核心,通過沉浸式漫行、互動打卡、科技體驗等形式,帶領100名青少年在1公里的環線旅程中,感受科學魅力,點燃探索熱情。活動中,在水一方科幻館與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共同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