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 | 遠山竹葉
編輯 | 遠山竹葉
前言
外來物種入侵,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力一向是不容小覷的。
但我們沒想到的是,水葫蘆、葛根、洋姜等。
這種我國常見的植物,竟也能成為國外「難搞」的植物。
而且,這些植物一旦傳入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就可能成為生態入侵者。
給當地環境帶來難以想像的災難。
甚至有傳言「國外一些國家甚至為了消滅這樣植物,每年還花費了50億」。
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為何國內外之間有這樣大的差異呢?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水葫蘆
水葫蘆原產是巴西,在19世紀中葉被引入中國作為觀賞植物。
由於適應性強,繁殖速度快。
很快在中國的湖泊、河流中大量生長。
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
曾一度被稱為「水質富營養化的第一生命」,成為水體污染的標誌。
因為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水葫蘆就開始在中國野外大面積繁殖。
還佔領了大面積的水域,排擠其他本土水生植物,奪取水中的氧氣,對環境造成破壞。
例如在長江流域,水葫蘆迅速擴散,大量繁殖後造成江面堵塞。
而本土植被被擠佔了生存空間而死亡。
不僅如此,水葫蘆的泛濫還嚴重阻礙了交通運輸。
許多航道被水葫蘆佔據,給船舶通行帶來極大困難。
長期以來,中國每年花巨資組織力量清理水葫蘆,但收效甚微。
因為水葫蘆繁殖速度太快,清理之後很快又會重新佔領水域。
這不僅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也嚴重影響了水域生態。
據傳與中國類似,美國等國每年也投入數億美元清理水葫蘆。
用各種機械化設備大規模撈除,但問題依然嚴峻。
只是在我國科學家的研究下,發現了水葫蘆的商業價值。
並將其製作成有機肥料在市場上銷售,實現了經濟效益。
在製作有機肥料的同時,也遏制了水葫蘆的過度繁殖。
這一成功案例證明,中國在利用外來物種方面獨具智慧,能夠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而且,中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將收穫的水葫蘆經過碾碎、攪拌、晒乾等工藝處理。
可以製作成優質有機肥料。
這種肥料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非常適合作物生長。
與化肥相比,水葫蘆肥料更加環保。
在使用這個有機肥料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水葫蘆對生態環境的危害。
雖然水葫蘆曾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帶來過不利影響。
但通過科學轉化,現已成為造福民生的寶貴資源。
而且,水葫蘆的利用再次彰顯中國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智慧。
利用外來物種、實現綠色發展,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可以說,水葫蘆從過去的環境破壞者。
通過科技的力量轉變為造福社會的生態寶。
充分體現了中國珍惜資源、綠色發展的科技實力。
這不僅給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帶來福音,也將對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不過,水葫蘆只是被外國人視為「物種入侵」的其中一項植物。
而洋姜才是外國人的噩夢。
讓美國人害怕的「地煞」——洋姜
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的洋姜,經歷幾百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菜肴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而且,姜的獨特香味,使之成為中國各地特色菜肴的靈魂。
也用於中藥調理身體。
然而帶着異域香氣的洋姜卻在美國土地上瘋狂生長。
成為令美國人頭痛的入侵物種。
這是因為洋姜適應能力強,在美國溫暖潮濕的氣候下也能生長迅速。
它強大的繁殖能力使洋姜迅速向周邊擴散,很快就佔據當地生態系統。
像地毯一樣鋪滿林地,洋姜叢生的景象讓美國人不寒而慄。
而且,強勢的洋姜還搶佔土壤營養,導致本地物種瀕臨滅絕。
面對洋姜入侵,美國人不得不採取應對措施。
政府每年投入5000萬美元用於清除洋姜,還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人工清理。
但洋姜根系發達,繁殖能力強,一株洋姜就能產生上萬粒種子。
想要永久清除如此「頑強」的洋姜並不容易。
與美國場景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洋姜在中國得到青睞和珍視。
中國人通過長期培育選育,繁衍出各種洋姜品種。
洋姜不僅是烹飪佐料,還被用於中藥,有助消化、祛濕、暖身。
兩相對比下,同一種植物命運可謂天壤之別。
洋姜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而中國是第一個開始大規模栽培洋姜的國家。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有較大規模的洋姜栽培。
到了唐代,姜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如今,中國已培育出數十個洋姜品種。
種植面積達到了60多萬公頃,年產量高達130萬噸,居世界第一。
中醫認為洋姜性溫,能散寒止痛,常被用來預防感冒。
此外,洋姜還能幫助消化,中和體內毒素。
在日常飲食中,中國人也早已將洋姜當成不可或缺的調料。
諸如薑母鴨、炒薑絲等傳統佳肴,都離不開洋姜的加持。
而在美國,洋姜原本僅僅是一種異域植物。
19世紀,第一批洋姜通過船運從中國傳入美國。
起初它只被當成花園觀賞植物,種植面積很小。
但在20世紀,洋姜逐漸從家庭花園逸出,在氣候濕熱的佛羅里達州迅速擴散開來。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洋姜已在佛羅里達州蔓延了近50萬公頃。
洋姜的迅猛入侵讓美國本地的植被族群付出沉重代價。
它能快速繁殖形成茂密的叢生地表,攜帶異國病原菌侵染其他植物。
同時,洋姜還會大量吸收土壤營養,導致其他植物無法正常生長。
而原生樹木因此枯死,野生動物也無處藏身。
美國政府被迫投入巨資來控制洋姜的擴散。
據傳,佛羅里達州每年花費超過500萬美元用於清除洋姜,但收效甚微。
兩相對比,我們不禁要深思:同一種植物,為何在中國是饋贈,在美國卻成了禍害?
其中的緣由還待我們繼續探索。
但這也啟示我們,引入外來物種必須慎重。
不能盲目移植異國植物,更需要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
那麼,接下來就來說說另一個讓外國人「聞風喪膽」的葛根。
葛根:中美文化差異造成的反差
19世紀,葛根這種淡紫色的花朵首次出現在美國。
一位身着淡黃色裙子的老太太因其美麗動人,決定將它栽培在花園中。
而日本展台工作人員得知老太太喜歡這種植物,便送給了她一些嫩枝。
老太太小心翼翼地在家中的花園栽培葛根。
還用籬笆圍着保護它們。
沒想到,在悉心照料下,葛根在老太太的花園裡迅速生根發芽。
一個夏天就爬滿了整個花園,甚至蔓延到了鄰居家。
而且,葛根適應性強,在各種氣候下都能生存。
所以它很快就從美國東海岸蔓延到全國各地。
不僅被用於庭院綠化,還被政府大規模栽培在路邊。
起初美國人熱情高漲,後來厭倦了高維護性,開始將其遺棄。
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中西部出現大片沙漠。
政府為治理水土流失,鼓勵農民大量種植葛根。
因為它根系發達,可以保持土壤肥力。
政府甚至提供每英畝8美元的補貼。
不過,大量葛根使問題更加嚴重,它們開始瘋狂生長。
不僅佔據了樹木、牧場、鐵軌等地,還給美國生態帶來災難。
美國試圖用各種方式消滅葛根但均失敗。
起初美國樂觀地以為可以通過人工清除,但越拔越多。
而引進天敵進行生物防治也失敗,反而造成更大問題。
燒、農藥、機械破壞都無效。
現在美國每年花超過5億美元防治葛根,成為了他們眼中的「綠色夢魘」。
甚至2/3的州都出現了葛根,大片遮天蔽日,其他植被難以生存。
美國人民表示:這是場災難。
相比之下,在中國,葛根卻完全不是入侵物種。
而是藥材、食品和經濟作物。
中醫典籍如《神農本草經》早有葛根的藥用記載。
可治療發熱嘔吐等癥狀。
在古代,窮苦人家也會去山裡挖掘葛根充饑。
現代人則會購買葛根料理或加工成葛粉等天然食品。
隨着需求增長,中國開始規模化人工種植葛根。
簡單加工後以較高價格出售,這成為了農民的經濟來源。
而且,中國南方許多山區都分佈着野生葛根,這為快速獲得優良品種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研人員也培育出了高產的人工栽培新品種。
可見,中美在葛根上的反差源自不同文化。
中國重視葯食同源,認為葛根可葯可食。
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口大,對農產品需求量極大。
而貧瘠土地多,需要葛根等耐旱作物。
中國還採取措施推動葛根可持續發展,如管理准入、提高農民技術、鼓勵多樣化種植等。
相比之下,美國將葛根僅視為觀賞植物。
在防治時也忽視環保,導致入侵嚴重。
文化差異造成同一植物在兩個國家命運迥異。
結語
對於植物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的差別。
就能看出兩個國家的地域文化差異。
可見,我們在引進新物種的時候,就要提前想好抑制的對策。
以便能完全的解決大肆泛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