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R&D佔GDP比重只有1%?何祚庥院士說話還是要謹慎點

2023年09月10日20:59:04 科學 1367

9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發表了一個動態,主要是跟中國的R&D(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有關。

中國R&D佔GDP比重只有1%?何祚庥院士說話還是要謹慎點 - 天天要聞

他在動態當中提到,中國在基礎研究當中的貢獻基本為0,因為給錢太少,長年來,R&D/GDP只有1%,而發達國家至少是2%的水平。有些國家如日本美國達到3%,以色列和南朝鮮高達5.7%和5.8%。

另外何院士還特別提到,我國基礎研究佔R&D的比重小於5%,而發達國家一般是15%,有些國家甚至超過30%。

那我國的科研投入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嗎?跟發達國家真有如此大的差距嗎?

我們不知道這些數據到底是何院士自己說出來的,還是經過認真核實;我們也不知道這條動態到底是他本人發的還是一些代運營機構發的。

中國R&D佔GDP比重只有1%?何祚庥院士說話還是要謹慎點 - 天天要聞

但這些數據明顯已經過時。

實際上目前我國的R&D佔GDP比重早就超過2%了。

根據科技部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全社會R&D經費投入達到3.09萬億元,是2012年的3倍,穩居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

另外2022年R&D/GDP比重已經從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2年的2.55%,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

中國R&D佔GDP比重只有1%?何祚庥院士說話還是要謹慎點 - 天天要聞

這說明目前我國科研投入強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增長非常快,基本上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

不過有一點確實是真的,那就是基礎研究佔R&D的比重相對比較低,但也沒有何院士所說的那樣不堪一擊。

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達到1951億元,是2012年的3.9倍,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的比重為6.32%,連續穩定在6%以上,而並不是像何院士所說那樣,基礎研究佔R&D的比重低5%。

另外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貢獻還是很大的,並不像何院士所說那樣,我們對全球基礎研究的貢獻是0。

最近十幾年,我國的基礎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論文發表量最大的國家,論文的引用量也是位居全球前列。

中國R&D佔GDP比重只有1%?何祚庥院士說話還是要謹慎點 - 天天要聞

比如2021年,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佔世界比重為24.8%,比2012年提高17.5個百分點。

雖然在這些高倍引用論文當中,大多都是一些應用型的論文,但其實基礎研究論文也不少。

提到基礎研究,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中國的基礎研究不行,因為中國獲得諾貝爾等一些國際大獎的人數太少,尤其是在自然科學上面,基礎研究從來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學獎,這跟美國,德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都有很大的差距,於是很多人就是說中國基礎科學不行。

但實際上我國的基礎研究也一直在不斷取得進步,有些基礎研究其實也是處於全球前列的,比如物理學領域的量子通信核反應堆中微子振蕩模式、鐵基高溫超導等等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對全球基礎科學的貢獻也是比較大的。

而且為了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我國也成立了很多先進的實驗室,這些實驗室近年來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所以我國的基礎研究並不像何院士所說的那樣,對全球的貢獻是零。

可能意識到了自己列出的數據不妥當,所以何院士已經把9月7日發表的那條動態給刪除了。


中國R&D佔GDP比重只有1%?何祚庥院士說話還是要謹慎點 - 天天要聞

只不過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很多基礎研究的效率確實並不高,投入產出相對比較低。

比如在今年7月份的時候,廣西審計廳廳長在自治區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作了《關於2022年度自治區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這份報告提到了一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79億元,實施科研項目702個,但僅有5個項目成果實現市場轉化,佔比0.71%;另外還有1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31億元,實施科研項目862個,而實現成果轉化0個。

其實類似這種現象在全國都不少見,目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經費並不少,但很多科研經費並沒有真正用在刀刃上,所以導致科研投入產出效率比較低。

另外對一個國家來說,基礎研究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基礎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是不可能見成果的。

我們不否認目前全球大多基礎研究都是由歐美的一些國家貢獻,但是這些歐美國家的基礎研究也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實現突破,都是經過上百年的積累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而中國的基礎研究發展相對比較晚,雖然自從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科研投入非常多,但大多數科研都是為了解決實際應用而進行,真正投入科基礎科研的資金並不是很多。

而最近幾年我國明顯意識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國家也一直在出台各種政策,成立各項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基礎研究的發展,甚至把基礎研究上升到了國家戰略,我相信稍加時日,我國在基礎研究上面會取得更大突破的。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 天天要聞

光博會將於5月15日在光谷啟幕,全球近百項最前沿技術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5月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召開「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新聞發佈會。會上宣布,第二十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以下簡稱光博會)將於5月15日至17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這是國內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專業化程度高、行業地位高、國際化水平高、觀展人數多的頂級盛會之一。大會首次規模化引入境...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 天天要聞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 點燃學生科學熱情通訊員:羅曉萍、徐玲玲 審核:大慶、彥平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與創新能力,5月8日,武漢市江夏區科學技術協會、江夏區教育局、武漢科技館聯合開展的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來到了江夏區金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聞

杜克大學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會質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據外媒 Neowin 今日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儘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會讓同事和經理認為你的能力不足。這項研究題為《使用 AI 工具會遭遇社交評價懲罰》,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鏈接:點此前往)。研究通過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 天天要聞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為:研究人員如何「煉」出超強迷你基因編輯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們可以精確地改寫生命的藍圖,糾正那些導致遺傳疾病的微小錯誤,或者巧妙地調控基因的表達,讓細胞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這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基因編輯技術正在開啟的未來。長期以來,CRISPR-Cas9系統一直是這場革命中最閃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確的分子剪刀,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強...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 天天要聞

寧波食品接觸材料測試怎麼辦理?

現代餐飲業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觸材料作為直接接觸食物的器具,其材質安全性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根據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所有可能與食品接觸的材料都必須經過嚴格檢測,以確保不會向食品遷移有害物質。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 天天要聞

「太空鯊魚」黑洞被發現:距地球 6 億光年,偏離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發佈博文,報道稱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隱藏在 6 億光年之外的「太空鯊魚」,一個隱秘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 100 萬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該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位於星系中心,而是遊盪在星系內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恆星...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 天天要聞

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 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效能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文丨羅嘉文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