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在青落成!儲存岩心樣品近7萬件,堪稱海洋「藏寶閣」

2023年04月21日20:30:23 科學 2245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我們認識地球的腳步可以走多遠?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我國探索海洋的腳步正逐漸走向深遠海。而大洋鑽探是我們認識海洋的重要手段,岩心則是海洋科學家進行海洋學研究的重要材料。日前,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已經試運行,該岩心庫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儲存了岩心樣品近7萬件,妥妥的海洋「藏寶閣」。在第54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記者走入這個「藏寶閣」,一探究竟。

我國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在青落成!儲存岩心樣品近7萬件,堪稱海洋「藏寶閣」 - 天天要聞

數字化岩心庫存儲7萬件樣品

4月19日,記者來到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探訪大洋鑽探岩心庫。

大洋鑽探岩心庫是一個外觀呈白色的龐大建築物,總佔地面積6800平方米,分常溫庫和低溫庫兩個庫房。

走入岩心庫會瞬間感覺自己的渺小,岩心庫高16米,有10層貨架,每層貨架內放着1米規格的25盒橙色岩心盒,每盒可擺放兩根1米的岩心。一整面橙色貨牆非常震撼。

雖然岩心庫面積大、儲藏量大,卻只有兩名工作人員負責,周一博就是其中之一。

我國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在青落成!儲存岩心樣品近7萬件,堪稱海洋「藏寶閣」 - 天天要聞

周一博告訴記者,大洋鑽探岩心庫是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數字化岩心存儲和科學研究場所,其倉儲規模、溫控系統、岩心檢測分析能力都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儲存了該所幾十年來大陸架科鑽井的岩心、深海沉積物、多金屬結核等近7萬件樣品,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

周一博帶記者來到常溫庫,這個佔地2500平方米的庫房共設3300個庫位,可存放岩心198000米。位於常溫庫對面的就是低溫庫,佔地2500平方米,目前一期建設576個庫位,可以存放31000米岩心,低溫庫配備了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獨立智能控溫系統。

「智能低溫庫模擬海底環境、溫度,不僅可以隨意調整模擬環境,而且安全性高,內置溫度調節系統,可以自動調節貨櫃內的溫度。」周一博說,智能低溫庫能夠對海洋鑽探出來的物品進行精準管理,實時監控,為來自海洋深處的樣品締造了一個適宜的環境。

我國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在青落成!儲存岩心樣品近7萬件,堪稱海洋「藏寶閣」 - 天天要聞

此外還有佔地1800平方米的實驗測試區,包含了全直徑岩心切剖機、岩心綜合測試系統、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先進地學測試儀器。

而周一博最長工作的地方是中控室,「大洋鑽探岩心庫配備了自動化立體倉儲系統,樣品的出入庫、二次取樣觀察均由機械人對樣品進行搬運,極大的節省了人力。」周一博說。

只見周一博按動操作台的按鈕,機械人就將樣品運送到傳送區,傳送區的機器手臂就將重達20kg斤的岩心盒抓取放至傳送帶上,然後由傳送帶運至庫房另一側,並安放到所屬庫位。

打開海洋無字天書的鑰匙

為何對岩心如此「厚待」,需要專門建立一座如此龐大的岩心庫呢?

「它就像一把打開海洋無字天書的鑰匙,通過提取不同信息,可以解開大自然封存的諸多秘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深海地質與礦產室正高級工程師胡剛說。

胡剛介紹,岩心是海洋科學家進行海洋學研究的重要材料,可以說是探究海洋環境演化和開展古環境古時候重建的「檔案室」。

胡剛進一步解釋,岩心是縱向海洋沉積過程的自然結果,一般會代表一定地質時間尺度的沉積演化過程,我們通過不同的環境多參數指標就可以進行諸如海平面變化、氣候溫暖寒冷變化、季風強度變化和降水量多少的研究,從而為開展古環境重建並預測未來變化趨勢提供科學保障。

我國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在青落成!儲存岩心樣品近7萬件,堪稱海洋「藏寶閣」 - 天天要聞

記者發現,入庫的岩心樣品都是被切剖成兩半的半圓柱體,看記者有所疑惑,胡剛解釋說,岩心樣品送達庫房之前,首先進行樣品縱向切剖,一半為正樣,一半為副樣。對正樣進行分樣處理,根據項目測試需求進行分取後送至各個實驗室進行測試工作。副樣入庫前需進行岩心數字化數據採集,副樣和剩餘正樣信息錄入系統後入庫。

發現幾億年前的岩石

2800米岩心,海洋科鑽世界之最

在一眾岩心樣品中,有幾處岩心被着重標註了出來,「這部分岩心對我們來說有着重要意義。」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基礎地質室副主任梅西說,「這是我們利用自主設計製造的『探海一號』輕型平台累計500多天施工,鑽取的2800多米的寶貴岩心,最難能可貴的是岩心內發現了很好的油氣顯示,也就是說通過研究這些岩心,探到我國南黃海海底存在油氣資源,這對於我們在南黃海尋找油氣資源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我國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在青落成!儲存岩心樣品近7萬件,堪稱海洋「藏寶閣」 - 天天要聞

記者觀察發現,這些岩心呈灰色、墨色相間,被縱剖成半圓柱體,長短不一,從縱剖面可以看出不同顏色形成的紋理。「這些墨色岩心就表明這裡有油氣。」梅西說。

據了解,國際上,科學鑽探分為大洋鑽探和大陸鑽探。大洋鑽探關注的更多是深海大洋的科學問題,而大陸鑽探則關注的是大陸的科學問題。

而大洋和大陸之間的大陸架是海陸交互作用最強烈的地區,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面臨眾多環境地質問題,是破解海陸演化的關鍵環節。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於2011年提出了大陸架鑽探計劃(csdp),其目的是解決大陸與大洋的銜接問題,回答由大陸到陸架及由陸架到大洋的一系列過程事件,探索資源與環境問題。梅西主要就是參與大陸架鑽探的工作。

南黃海大陸架科學鑽探是該計劃的首個項目,近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在南黃海分別實施了csdp-1井和csdp-2井兩口科探井。

「這些岩心就是從第二口科探井中鑽探出來的,它形成於幾億年前,年代非常久遠。」梅西說,這個鑽孔的單孔取心總長度目前為海洋科鑽的世界之最,井底地層為下志留統高家邊組(一種地層名稱),刷新南黃海鑽遇最古老地層為石炭系的紀錄。

我國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在青落成!儲存岩心樣品近7萬件,堪稱海洋「藏寶閣」 - 天天要聞

梅西於2015年參與了鑽探的海上作業,「我的主要工作是對取出的岩心進行描述、鑒定等,掌握第一手資料。」

梅西介紹,其實在csdp-2井之前,南黃海已經實施了27口油氣探井,其中7口鑽遇中-古生界海相地層,但均未發現油氣顯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經過多年論證,成功在南黃海實施了csdp-2井的鑽探取樣,發現油氣顯示共62處,其中富含油10處,這是首次在南黃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層中發現油氣顯示,通過對烴源岩和儲層等系統分析,指出4套地層為主力烴源岩層和3套有效儲層,提出「四源三儲多期」油氣成藏模式。

認識海洋逐漸走向深藍

隨着經略海洋不斷向縱深發展,我們對海洋的探索逐漸駛向深藍,大洋科學鑽探就是認識深藍的一項重要方法。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深海地質與礦產室正高級工程師胡剛介紹,大洋科學鑽探計劃是地球科學領域迄今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成效最大的國際科學合作研究計劃,也是引領當代國際深海探索的科技平台。

我國最大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在青落成!儲存岩心樣品近7萬件,堪稱海洋「藏寶閣」 - 天天要聞

要想進行大洋科學鑽探,首先需要進行選址,胡剛主要負責大洋鑽探前期選址工作,他介紹目前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主要在印度洋、南海、西太平洋進行了大洋鑽探選址,聚焦兩洋一海,也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區域。

為何在這些地方選址呢?胡剛說,以印度洋孟加拉扇地區為例,它是沉積物厚度、河流物質輸入最大的海灣地區,其包含青藏高原隆升的全時序沉積過程,所以從此處鑽探出的岩心也能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過程,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

其實,胡剛最初研究的方向是河口地質,到海地所工作後開始研究大陸架地質,後來跟隨國家發展戰略,開始研究深海地質,「自己的知識儲備也逐漸由河口到大陸架再向深海拓展。」胡剛個人研究方向的變化也是我國向深海探索的一個縮影。

「個人的發展與時代息息相關,我切實感覺到我國在經略海洋方面正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我們探索海洋的腳步逐漸走向深藍,作為科研工作者也對我們的地球有更多了解。」胡剛說,未來海洋地質研究所的大洋鑽探岩心庫將會有更多我們自己鑽探出的岩心,對認識深海有着重要意義。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世界級重大考古成果!我國發現30萬年前東亞最早木器 - 天天要聞

世界級重大考古成果!我國發現30萬年前東亞最早木器

由中外多家科研單位專業人員組成的雲南甘棠箐遺址發掘研究團隊,最新通過綜合性、多學科、跨平台的合作研究,取得一項世界級重大考古成果——發現該遺址出土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為30萬年前的木器,也是目前東亞地區最早的木器。
黃河調水調沙進行時 揭秘「人工洪峰」輸沙入海的科學手段 - 天天要聞

黃河調水調沙進行時 揭秘「人工洪峰」輸沙入海的科學手段

今年黃河流域已於7月1日正式入汛。為應對汛期,黃河2025年調水調沙任務已於6月23日啟動,歷時17天。什麼是調水調沙,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黃河2025年調水調沙啟動 隨着今年調水調沙開啟,目前黃河下游山東段流量逐漸加大,已出現今年最大流量。黃河三角洲是我國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為了恢復這片...
圓明園千畝荷花盛開 你能認出幾種? - 天天要聞

圓明園千畝荷花盛開 你能認出幾種?

盛夏時節,北京圓明園千畝荷花次第綻放,粉白嫣紅的荷花搖曳於碧波之上,勾勒出「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美畫卷,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入園打卡。據記者了解,今年圓明園內匯聚了200多個品種的荷花,從粉黛輕染到雪白無瑕,從單瓣舒展到重瓣疊翠,姿態萬千。
從「破冰」到盛放,愛奇藝「內容高原」再躍升 - 天天要聞

從「破冰」到盛放,愛奇藝「內容高原」再躍升

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講乾貨和硬邏輯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犀牛娛樂犀牛娛樂原創文|沈婉婷 編輯|朴芳玉蘭花開,歷久彌香。剛剛走過「三十而立」的白玉蘭獎在今年給行業帶來了新氣象。從本屆的提名作品和評獎結果來看,古裝、懸疑、職場、都市等幾乎所有重要的題材賽道都被覆蓋到,既有風格厚重、敘事宏大的主旋律長篇佳作,...
交大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用人工智能設計出優異的熱輻射超材料 - 天天要聞

交大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用人工智能設計出優異的熱輻射超材料

在材料科學領域,人工智能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北京時間7月2日晚,上海交通大學團隊領銜研發的成果登上《自然》雜誌,在人工智能設計熱輻射超材料領域取得原創突破:他們研發的逆向設計AI模型,能大批量生成熱輻射超材料的候選設計方案。經過「優中選優」,交大團隊在實驗室製備了4種AI模型設計的材料,它們在多種戶外場景...
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駕車時超五分之一時間在看手機 - 天天要聞

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駕車時超五分之一時間在看手機

IT之家 7 月 3 日消息,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青少年司機開車時,超過五分之一的時間注意力被手機分散,其中許多看手機的時長足以顯著增加發生車禍的風險。該研究發表於《交通傷害預防》雜誌,研究發現,平均而言,美國青少年在每次駕車行程中有 2
360億訂單,核聚變龍頭,藏不住了! - 天天要聞

360億訂單,核聚變龍頭,藏不住了!

太陽,為何能燃燒50億年?這是因為太陽內部一直在進行大量的核聚變反應,每秒鐘都有6億噸氫原子碰撞、融合。過程中那些微小的質量損耗,便化作光和熱的形式驅動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