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大流行至今已經接近三年了,隨着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現在新冠大流行依然沒有結束。這次的新冠大流行影響了世界的很多方面,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大流行何時能結束吧?其實我國的科學家們對疫情何時能結束曾做出過預測,那麼他們預測疫情大流行何時能結束呢?
我國科學家們曾預測新冠大流行將會在2023年底結束——來自蘭州大學的一組分析師預測,新冠大流行很可能在2023年底在全球結束,該預測是使用蘭州大學創建的COVID-19大流行全球預測系統 (GPCP) 做出的。這篇文章發表在 《創新》(The Innovation)上,題目為《奧密克戎大流行是否將終結》。
文章表示,隨着Omicron變種的出現和破壞性後果,對於未來大流行的發展,兩種不同的觀點已經呈現給公眾。一種觀點認為,Omicron變體的出現也可能是COVID-19大流行即將結束的信號,無論其具有快速和大規模的傳播能力。另一組研究人員指出,COVID-19大流行不會在短期內結束。在這裡,研究人員使用了COVID-19大流行全球預測系統 (GPCP)模型來預測COVID-19大流行的發展。
研究文章截圖
最後預測結果顯示,到2023年11月,全球每天的確診人數會很低。不過文章也表示,雖然預測結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將於2023年11月結束,但這一結果是基於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最新發展。更具體地說,該結果側重於由於奧密克戎變體引起的可能後果。如果出現更具傳播性的變體,那麼結果需要相應調整。我們看到這裡也知道了,如果未來出現了更強的新冠變體,那麼這個預測結果可能就不準確了,需要相應的調整。
病毒為什麼會變異呢——病毒由包裝在蛋白質殼內的遺傳密碼(DNA或RNA)組成,蛋白質殼可能被外殼覆蓋。病毒缺乏複製所需的機制,必須找到宿主細胞才能複製。當它們進入宿主細胞時,它們會劫持細胞並開始製作更多的自身副本。新複製的病毒RNA或DNA被包裝到蛋白質外殼中並從宿主細胞中釋放出來,從而導致細胞損傷。當病毒複製或複製自身時,它有時會發生一點變化,這些變化稱為「突變」。具有一個或多個新突變的病毒被稱為原始病毒的「變體」。 病毒傳播得越多,它們變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大多數突變對病毒有害,其他突變對病毒沒有什麼影響,有些(最令人擔憂的突變)則增加了病毒自身的優勢。
一些病毒變化很快,一些則很慢。通常病毒比宿主基因組突變得更快,而DNA病毒相對比較穩定,RNA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導致COVID-19的病毒SARS-CoV-2是RNA病毒,因此它變異的速度高於DNA病毒。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病毒的內部「校對機制」來解釋,該機制可以在複製自身時糾正「錯誤」(RNA病毒中缺少這種機制)。總之病毒出現變異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它們會變強還是變弱是比較難預測的。
更加讓人擔憂的是,新冠病毒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這可能會導致病毒從動物再傳回給人類——它不僅可以感染人類,還可以感染動物。SARS-CoV-2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包括水貂、雪貂、貓、白尾鹿和各種靈長類動物。這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即病毒在動物體內傳播時可能會發生突變,從而使該病毒對人類更具傳染性或致命性。要實現這種情況,冠狀病毒需要在感染動物後跳回人類。在2020年2月,就有媒體報導了首例狗感染COVID-19病毒的病例。這隻狗很可能是通過與受感染的主人密切接觸而感染了病毒,這是一種「反向人畜共患病」,意味着該病毒已從人類傳播給動物。從那時起,這種病毒重塑了我們對它的認知,並讓我們重新考慮動物與人類的相互作用。
2021年底,科學研究表明COVID-19病毒在北美白尾鹿種群中的流行率很高 ,首次在野生動物種群水平上檢測到該病毒。雖然新冠病毒在一些動物中偶爾發生的情況幾乎沒有長期後果,但野生動物種群感染表明該病毒有可能在動物體內進一步進化,並在未來將病毒重新引入人類。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反向人畜共患病例子發生在寵物倉鼠身上,它們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德爾塔毒株,很可能是由於人類接觸所致。然而,與鹿不同的是,一隻倉鼠被證實了,它將病毒又傳回給了人類。這種情況的出現,增加了新冠病毒在動物體內發生變異後再傳給人類的風險。
總之不論如何,都希望新冠疫情大流行儘快結束,讓世界恢復到以往的和平與穩定。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我是火宗君,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