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有着它們獨特的保護自身的手段,有的生物進化出了靈敏的感官,在遇到危險之前就可以迅速撤離;還有的生物演化出了堅硬的外殼,讓任何捕食者都無法輕易擊破。
而在這些帶殼生物當中,最為常見的無疑就是蝸牛了,每當雨過天晴,我們都能很容易在路邊或者磚瓦縫隙當中,發現這種背着厚厚的殼行進的生物。
不過對於我們人類來說,蝸牛引以為豪的「保護殼」還是十分脆弱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可以輕而易舉的用手就捏碎。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自然界中有這樣一種蝸牛,據說它的殼甚至連子彈都無法輕易擊穿,這種蝸牛又是何方神聖呢?
海底的蝸牛
這種蝸牛的名字叫作鱗角腹足蝸牛,鱗角腹足蝸牛雖然是蝸牛的一種,但是在外形上就與絕大部分蝸牛都有着十分明顯的區別,這種生物的外形看上去十分醜陋,灰重的外殼之下有着一圈又一圈密集的足部結構,看上去就有着十分濃厚的克蘇魯風格。
這種蝸牛是在本世紀初才被人首次發現的,而它們生活的地點也更是讓人瞠目結舌,據專家稱,他們是在印度洋海面之下2000多米發現的這種神奇生物。
這種生物一般分佈在海洋當中的熱液噴口,基本不會主動運動,研究人員甚至在一開始都以為鱗角腹足蝸牛隻是普通的石頭。
鱗角腹足蝸牛以海洋當中的細小微生物為食,這些微生物是我們人類肉眼所看不到的,由於自身的行進速率極慢,並且基本沒有運動能力,所以這種蝸牛為了保護自己也就在進化當中形成了一種異乎堅硬的外殼。
鱗角腹足蝸牛堅硬的外殼
在專家們發現這種生物之後,就立刻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調查,最終他們意外的發現,這種蝸牛的外殼堅硬程度在自然界可謂是絕無僅有,它們有着3層含有大量鐵物質的外殼。
這種現象在生物圈是基本不可能出現的,所以鱗角腹足蝸牛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全世界範圍內唯一發現的一種鐵甲類型生物。
金屬的堅硬程度與自然界其他動物所含具備的物質相比,簡直就是降維打擊。在受到危險之後,鱗角腹足蝸牛隻需要把自己的全身上下都縮到外殼之中,就基本可以逃離任何的捕食者。
鱗角腹足蝸牛的這三層外殼都有着大量的鐵物質,三層外殼之間彼此又有着一個恰到好處的間隙,可以最大程度的進行卸力。
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種蝸牛的殼居然還有着大量的磁性。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拿着磁鐵到它身邊晃悠的話,是很有可能讓他的外殼吸附到磁鐵上的。
這樣奇特的身體構造,在自然界可謂是獨一份,專家們也對它形成鐵質外殼的原因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和考察。
鐵質外殼來自何處?
專家們認為這種生物的外殼來源於海底之中,因為我們認知當中的生物絕對不可能生來就在身上涵蓋大量的鐵物質,所以這種蝸牛厚重鐵甲的形成,與他們生活的海底環境有着明顯的關係。
印度洋的海底有着大量的鐵物質噴涌而出,而這些物質以微小顆粒狀態附着在生物的表層之後,就無形之間形成了一種堅硬的甲殼。
鱗角腹足蝸牛這種生物平時動也不動,所以鐵物質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在他們身上大量的堆積,最終形成保護鱗角腹足蝸牛的堅硬外殼。
雖然這些外殼不是生來就有,但這種鐵甲生物依舊是自然界中的一朵奇葩,在目前以美國為首的有關國家,已經針對這種生物的價格結構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希望在未來可以將鱗角腹足蝸牛的外殼用到裝甲車或者防彈衣等軍事設備上。
防彈鐵甲
在當前時代,防彈衣技術已經相對較為成熟,但防彈衣一般具有着針對性,許多小型防彈衣對於大口徑子彈的殺傷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
而鱗角腹足蝸牛身上所覆蓋的鐵甲事實上十分的輕薄,但卻給它們帶來了與其厚度不相匹配的保護能力。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也是目前美國的軍事學家們想要攻克的最大問題之一。如果研究成功的話,那麼我們人類社會很有可能會出現一種防彈能力極強並且十分輕薄的的鐵甲防彈衣,無疑也可以被稱之為是一件好事。
事實上,這不是我們人類第一次從自然界中的生物那裡學習技巧了。
目前社會當中的許多物質都有着動物的影子,蝙蝠和海豚的聲波交流促使人們想到了雷達的點子,而很多類動物的人體外骨骼在近期也是被投入了生產和使用。
在某種程度上,生物的進化也幫助了我們人類社會走向一個更和諧更發達的程度。
結語
鱗角腹足蝸牛這種生物是在2001年才被發現,但是由於自身的種群數量實在是太少,所以說在發現之後也並沒有受到合理的關注,在目前這種生物已經被列為了紅色名錄當中的瀕危物種,整個種群的數量以一個幾乎不可逆轉的速率持續下降,這其實與我們人類的能源生產和深海採礦有着顯著的聯繫。
正因為我們的種種行為才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致使整個鱗角腹足蝸牛種族都陷入了危機當中。
為了保護這種神奇的物種,我們的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對環境的保護,讓生物資源也可以一直隨着人類文明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