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夢天艙經歷過方案的重大調整,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令人難忘。夢天實驗艙原名是「巡天艙」,由工作艙、載荷艙和資源艙三艙組成,安裝的載荷是中國最大的最先進的巡天光學望遠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後簡稱八院)承擔夢天實驗艙的抓總研製工作。自2011年開始,項目經過3年方案設計、6年初樣研製、2年正樣研製,正經歷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
2014年春節,項目方案階段工作接近尾聲之時,卻出現了一個重大的挑戰。經過工程論證,搭載的巡天光學望遠鏡載荷要採用獨立飛行器的方案,與空間站保持長期的共軌飛行。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夢天實驗艙計劃經理劉慧穎看來,這種變化是國家不斷追求卓越的結果。同時,這也意味着實驗艙方案將發生徹底改變。
變成什麼樣,才能滿足「建站為應用」的要求?成為八院面臨的棘手問題。常規論證一個新飛行器至少需要六個月的時間,此時留給八院只有兩個月的時間。
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八院的航天人頂住了壓力,將拓展應用能力設為主攻方向,迅速整合「結構特長、機構創新、系統集成」三大優勢能力,集智攻關。
經過多次的頭腦風暴,從理念和設計上創新,提出了「貨物進出氣閘」功能,給載荷艙開了兩扇天窗,增加了貨物氣閘艙,安裝了自動艙門,安裝了可兩級伸出,90度靈活轉彎的載荷轉移機構,可以實現貨物的自動進出功能。
「小小的空間,發揮大大的效能,用上海話講,就是『螺絲殼裡做道場』,實在是妙得很。」劉慧穎聲情並茂地把她所經歷的故事講給記者聽。
劉慧穎說,這套載荷轉移機構從構思到設計,時間非常緊,為此,設計部門組織了一次「華山論劍」活動,幾個小組進行PK。
對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系統副總師柏合民同樣深有體會。他清楚的記得,所有參與研製的小組共搭建出了7個方案,評判交流中大家毫無保留,互談優缺點,最後是三個方案捏碎融合形成了一套最終方案。最終形成的這套技術方案也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
劉慧穎提到,這一次的方案調整還催生了一項特別的任務,那就是夢天實驗艙可以支持在軌釋放微小衛星。空間站化身為母港,既可以釋放百公斤級的微小飛行器,也可以釋放多個規格的立方星,提供了火箭發射以外的另一個渠道,小飛行器可以更加低成本進入太空了。
八院的航天人向這場攻堅戰傾注了滿腔的熱忱和全部的激情,讓實驗艙的實現了完美的蛻變。2015年的春天,他們給實驗艙取了這個特別美麗的名字——夢天,環宇追夢,承載了中華民族和全球華人的飛天夢想。
如今,「夢天」揚帆起航,逐夢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