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仰望滿天的繁星,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可惜現在要想領略這份宇宙之美卻並不容易,不僅要天公作美,更需要找到一片合適的觀賞地。
那麼在條件很好的地方,肉眼可見的星星到底有多少呢?多達6000餘顆。當然,你不可能一次性看到這麼多的星星,因為它們遍佈於地球的各個方位之上,所以在某一個固定的地點,能夠看到的星星最多也就在2000顆左右。那麼,這些肉眼可見的星星,它們都來自哪裡呢?有人說肉眼可見的星星全部都在銀河系之內,其實這樣說不夠準確。
什麼是星星呢?
通常我們所說的星星指的就是夜空中那些肉眼可見的小亮點,它們可以是自發光的恆星,也可以是反射恆星光芒的行星或者衛星,甚至還可以是眾多天體的集合,比如星系。在太陽系之中只有唯一的一顆恆星,也就是太陽,當夜晚來臨時,太陽系中的一些行星和衛星依靠反射太陽的光芒來點亮自身,其中看起來最大最亮的一個就是月球了,其次,金木水火土這五大行星也都肉眼可見,其中最亮的一顆就是金星。
夜空中肉眼可見的行星都在太陽系之內,而在太陽系之外,只有自身能夠發光發熱的恆星才能夠被我們看到。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恆星都能被直接看到,是否肉眼可見取決於這顆恆星自身的質量和體積以及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一顆恆星的體積越大,越容易被看到,這很好理解。那麼為什麼質量也會影響到恆星的亮度呢?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就越劇烈,單位時間內所釋放的能量就越大,自然也就越亮。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宇宙是近乎於真空的,光的傳播沒有阻礙,為什麼距離越遠的恆星看起來就越暗淡呢」?
之所以距離越遠,恆星就越暗,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宇宙是近乎於真空的,但並不是完全真空的,在宇宙中仍然會存在着塵埃和顆粒,當光線經過這些物質的時候就會有一部分光子被其所吸收。其次,光並不是點對點的線性傳播,光子會向各個方向發散,所以距離越遠,向各個方向發散出去的光子就越多,最終達到目標位置的光子就越少。
舉個例子,當我們用手電筒照射一面牆壁時,近距離的牆壁上會出現一個很小很亮的光圈,而遠距離牆壁上則會出現一個很大但相對暗淡的光圈,這就是因為距離越遠,單位面積所能夠接收到的光子數量就越少,看起來也就越暗淡。
一顆恆星的質量和體積是有上限的,也就是說它的亮度是有上限的,所以肉眼可見的恆星的距離也就是有上限的。目前,肉眼可見的最遠的恆星就是仙后座V762,它與地球的距離約為1.6萬光年,顯然,它在銀河系之內,因為銀河系的直徑可是在10萬光年以上。
如此說來,夜空中可見的星星都在銀河系之內了?也不全是。
雖說銀河系外的恆星由於距離太過遙遠,我們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但是卻可以看到眾多恆星的集合,也就是星系。比如在銀河系身邊就有兩個小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它們與地球的距離分別為16萬光年和20萬光年,而更遠一些的仙女座星系與地球的距離則達到了256萬光年。由於仙女座星系包含了數千億顆恆星,所以即便相距數百萬光年,我們仍然能夠在夜空中用肉眼看到它,只不過在我們看來,它也就是一個小亮點,與夜空中其它的星星並沒有太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