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2022年10月07日23:18:16 科學 1008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利他行為的生物學意義和進化機制


轉自:知乎,Biowood

計算生物學 ENFP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利他行為,

生物圈內無處不在,

就人類社會而言:

母親保護孩子不顧一切、消防員救人而失去生命,利他行為無處不在且被我們所熟知。


然而,在動植物世界,利他行為是否依舊存在呢?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是,

自然選擇學說,這個學說告訴我們,物種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物種,實現生物的進化。

自然界中處處可見生存競爭的例子,比如南極洲帝企鵝在下水之前為了確定水中是否有海豹,往往相互往水中推擁,讓同伴做替死鬼。

森林中的猴王擁有成群的妻妾,卻不允許其他公猴「染指」它的一個妃子。

這些,

都是典型的利己行為。

然而,生存競爭只是一個方面,在自然界中同樣存在着互助互愛的利他行為。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1. 利他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和意義:


「利他行為」,

通過利他的對象及目的,

可以分為「親緣利他」、「互惠利他」與「純粹利他」三種形式。


(1) 「親緣利他」。

即有血緣關係的生物個體,

為自己的親屬提供幫助或作出犧牲。

根據「親緣選擇」理論,生物的進化,

取決於「基因遺傳頻率的最大化」,能夠提供「親緣利他」的物種,在生存競爭中具有明顯的進化優勢。

也正是此,

「親緣利他」行為在整個生物界都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行為,在人類社會中尤其常見。


(2) 與「親緣利他」不同,「互惠利他」,

是對沒有親緣關係的生物個體,

提供幫助,但這種幫助是有回報的。

即生物個體之所以想要幫助其他生物,是因為期望獲得日後的報酬(報應)。

例如,

在非洲,一些剛剛吃飽的蝙蝠

可能會吐一些血給瀕臨死亡的夥伴,但也期望日後的報恩。


並且,他們不會繼續向知恩不報的個體饋贈血液。


(3) 第三種利他行為,

是「純粹利他」。

即不計任何報酬的利他行為。

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利他行為。許多生物學家如勞倫斯、威爾遜認為這是一種「群里選擇理論」。


他們認為,

遺傳與進化,在生物種群更高層面上的,當生物個體的利他行為,有利於種群利益時,這種行為特徵,就可能隨着進化而被保留。

某些生物,如瞪羚,在受到威脅時,可能以一己之力,吸引捕獵者而保存群體的安危。

這種行為,在自然界並不常見,但也時有發生。

(下圖揭示了這三種利他行為的分類,略)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因此,利他行為的生物學意義,

也可以從三個方面描述,從「親緣利他」層面,

利他行為可以讓生物作出為保護親屬的犧牲,這種利他行為可以最大化生物繁衍的效率。

由於生物的進化取決於「基因遺傳頻率的最大化」,因此這種利他行為可以最大化生存優勢。


從「互惠利他」層面,利他行為可以讓增加物種的生存機會。

由於處於弱者的物種,可以更多的獲取幫助,並在日後繼續幫助其他生物,這種利他方式就可以增加邊際效用,增強群體生存機會。


從「純粹利他」層面,這就是一種完全的由群體進化演變出來的因素。


正是由於「純粹利他」行為的出現,整個群體的生存機會得到了提高,在群體選擇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2. 利他行為的進化機制

在早期進化理論里,達爾文(C. Darwin)提出的進化機制,

最為大眾接受,他曾經指出,經過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

更有可能使它們的物種留存下來。

這一觀點,已經被當代著名的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E. O. Wilson)所證實。


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發表100多年之後,劍橋大學進化生物學家Hamilton提出廣義適合度基礎的親屬選擇理論。

其核心是把進化的單位放在基因水平。

利他行為的本質是,利他基因通過其攜帶者幫助擁有共同基因的親屬,從而間接地傳遞自己,以達到基因而非個體利益最大化。

……

具體而言,當利他者,

帶給接受者的利益b與二者的親緣度r的乘積大於利他的代價c時,即rb > c,

利他基因就能夠進化。


廣義適合度概念,

成功解釋了社會性昆蟲的親緣利他行為,強調利他者只為自己的親屬提供幫助或作出犧牲,並且與親近程度成正比。

個體之間的親緣關係越近,彼此之間的利他傾向就越強,因為關係越近,相同基因就越多。

社會性昆蟲的親緣利他行為之所以存在和得以進化, 是因為有機體只是基因的載體, 自私的基因控制着個體的行為, 使自己的拷貝(複製)得到保存和大量繁殖, 而近親具有共同基因的比例大, 這就決定了近親之間在必要時要採取利他行為。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三種利他行為的本質,

都是基因的更好延續。

正如道金斯的自私基因理論認為, 個體不管是利他還是利己都在基因的控制之下。

有機體不過是基因的繁殖和功能單位, 是基因的載體、被基因控制的機器。

「成功基因的一個最突出特徵, 就是它的無情的自私性, 這種基因的自私性,常常會導致個體的自私性。


然而, 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 也會滋生出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這種觀點在親緣利他, 到互惠利他, 再到純粹利他,

利他理論三個領域,都可以被很好的解釋。這也正是利他行為進化機制的本質。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利他行為生物更易生存的原因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央氣象台: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 - 天天要聞

中央氣象台: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

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7日,沙塵天氣過程趨於結束,但內蒙古西北部、甘肅西部、新疆南部和東部、陝西中部、湖北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區仍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具體預報如下:京津冀及周邊區域未來一周,區域大部地區大氣擴散條件較好,無明顯霾天氣。7日,區域南部部分地區有浮塵天氣。長三角區域未來一周,區域大部地區大氣擴散條...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門禁」,識別友軍阻擋敵人兩不誤 - 天天要聞

植物竟有一套「智能門禁」,識別友軍阻擋敵人兩不誤

豆科植物既能「熱情招待」根瘤菌來獲取氮肥,也能堅決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什麼讓它能如此「有禮有節」地對待不同微生物?這個謎團的關鍵部分被上海科學家解開。昨天深夜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遼寧省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中心開展2025年度春季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主動預警採樣 - 天天要聞

遼寧省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中心開展2025年度春季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主動預警採樣

【來源:本溪市統計局_林業新聞】鴨綠江口濕地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之上,是東亞水禽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尤其是鴴鷸類在本地區通過的種類多、數量大,因此做好鴨綠江口濕地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對我省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家發明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 - 天天要聞

科學家發明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利用類似毛髮的腦電圖電極監測大腦活動的新方法。這種輕巧靈活的設備無需傳統的金屬電極、導線和粘合凝膠,而是直接貼在頭皮上,使長期監測更加輕鬆舒適。腦電圖掃描是診斷癲癇、睡眠障礙和腦損傷等疾病的重要工具。
百度公布動物語言轉換專利 可實現動物與人類溝通 - 天天要聞

百度公布動物語言轉換專利 可實現動物與人類溝通

站長之家(ChinaZ.com) 5月6日 消息:近日,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其申請的「動物語言轉換方法、裝置、電子設備及存儲介質」專利正式公布。該專利聚焦於跨物種溝通技術,融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技術,旨在實現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深度情感交流。據專利文件披露,這一技術...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類,我們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 天天要聞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類,我們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對於人工智能會不會反叛人類,科學界爭論了很久,在近些年慢慢達成了共識,答案是:會!因為任何具有絕對智商優勢的意識體,都不會接受智商遠低於自己的物種的統治。在我們相關的立法和技術完善前,應該放緩對人工智能的開發。因為人工智能有可能最後不受人類
《人民日報》點贊!東大2名學子上榜! - 天天要聞

《人民日報》點贊!東大2名學子上榜!

5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2024年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名單東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2022級本科生田昱錕、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段升順光榮入選一起來看看他們的事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