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都是在馬不停蹄的探索之下一點點地填寫地球生物演變過程的空白。根據9月28日,我國科研團隊於英國的《自然》雜誌所發佈的一篇,關於重慶秀山最新發現的化石群的內容上提到,此次的新發現,將填補無頜魚類向有頜魚類演化的一個關鍵性證據。也正因如此,間接地證明了人類最早是從魚類演變過來的。
那我到底是因為什麼學游泳的?難不成那些游泳冠軍那麼厲害,其實是返祖現象?這麼一說,菌菌平衡了很多,可能我不會游泳是因為我沒有返祖。
人類演化史
自央視新聞報道,本次研究結果,是由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近十年來的深挖研究而得來的。此次的研究對象是「重慶特異埋藏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中發現的大量有頜魚類化石,填補了人類演化歷史上從無頜魚類到有頜魚類的進化過程。
那麼為什麼有頜了,就代表着人類的祖先是 魚類呢?這麼說未免也太片面了吧。想要知道這個原因,我們首先要了解,頜是什麼。
頜包括上頜骨和下頜骨。有頜意味着可以通過咀嚼碾碎食物來獲得更多種類的食物。有人也許好奇,那麼無頜類到底是如何進食的。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水蛭這一類生物的進食方式。
根據統計,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的有頜脊椎動物至少有99.8%,這就意味着所有的動物的祖先都是從魚類演變過來的,甚至所有的人類祖先都是從我們中國的這一方土地輻射出去的。說到這裡,可能很多網友就坐不住, 有人表示自己完全不能接受是魚變的這個結論。
事實上,人是由魚演變過來的這個猜想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但是憑空臆測並不能代表歷史的真正的腳步,我們需要真正的實錘。
根據我國發生的所有古生物群化石可以對照出人類從魚類進化的前期過程。
1993年,在我國貴州甕安發現的甕安生物群,曾發現了距今6.1億年的藻類和珊瑚類的化石,由於那時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磷礦,也導致了當時的很多化石保存不完整,直到2006年才建立了保護區。
1984年,於雲南澄江帽天山發現的化石群,是來自於5.3億年前的生物化石,此次的化石中就可以找到大量的奇蝦、三葉蟲、水母、等早寒武紀水中生物的化石。
直至此次報道的「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以及「貴州石阡化石庫」,發現的大量的有頜類魚類的化石,也以此拉開了人類演變史上的序幕。
這一次發現的化石,主要是存在於4.39-4.36億年以前的地層之中,據悉,此次發現的兩個化石庫中,包括了五種古魚的化石,分別是雙列黔齒魚、新塑梵凈山魚、靈動土家魚、蠕紋沈氏棘魚、奇蹟秀山魚。
根據朱敏院士說:「這一次的發現,將完整的有頜類的化石記錄,再次向前推了1100萬年,將人體的部分結構,尤其是面部的很多特性起源,都追溯到了4.36億年以前。」採訪中朱敏院士還提過,從和諧有頜魚類上面可以依稀找到人類的一些構造,比如說鼻子,眼睛,包括上下頜骨,甚至是嘴唇,都可以追溯得到。
尤其是以奇蹟秀山魚為代表,它可以稱得上是人類的第一張臉,從資料的圖片上,的確可以看出這些的與眾不同,至少在那個時代,這些魚的進化是超前的。
圖為奇蹟秀山魚
那麼當魚類演變出了頜骨以後,就意味着它的食物鏈發生了變化,因此它可以選擇更多有營養的食物,比如說陸地上的一些野果,或者是花朵,昆蟲等等,甚至是為了吃到其他的小一點的魚類,就繼續進化出更加鋒利的牙齒和堅硬的頜骨。
那麼根據接下來的發展,當有頜魚類出現以後,接下來會伴隨着附肢演化,為了獲取更多種類的食物,逐漸地出現魚類登陸的現象,演化成兩棲動物,然後通過不同的遷徙方向以及演化方向,變成各種各樣的脊椎動物,以及哺乳動物,接下來從哺乳動物開始,才逐漸的開始了《物種起源》中提到的,人類是從猴兒變過來的過程。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附肢又是什麼呢?
附肢,是動物體主軀幹之外的肢體,包括魚的偶鰭,動物的四肢,恐龍的爪子和腿,甚至是鳥類的翅膀,人類的腿腳,都是屬於附肢的範圍。有了附肢,相當於是人類自體進化出了生存工具,無論是跑跳,獲取食物,都更加的方便快捷,甚至是在逃跑的時候都會大有幫助。
那麼為什麼地球上的生物發源來自海洋呢?
首先這要從地球的起源開始說起,眾所周知,初生的地球是一粒塵埃,而通過時間的累積,它不斷地成長,經歷了各個世紀,開始出現不同類型的獨特的圈層,這些圈層包括了大氣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岩石圈,直到原始生物時代,地球開始出現了海洋生物。
曾有研究表示,地球在最初的形態,事實上是全部被水包圍的,切切實實是一個水做的星球,隨着幾十億年的演化,在不斷的運動中,積攢了越來越多的塵埃,地質開始發生了改變,陸地逐漸形成,也因此地球上的生物才會秉持着適者生存的道理逐漸的順應環境,演化成了如今的生物圈。
不過通過這些遠古生物化石圈,不難預測出,在我國其他的地區一定還有更多可以標記人類進化歷史節點的化石圈,我國的科學家也將會繼續作出轟動世界的發現。
浩瀚神秘的海洋孕育了萬物,成為了生命的起點,承載了萬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