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院士:鞠躬盡瘁 點燃一支燭光

2022年07月05日13:13:21 科學 1773




鞠躬院士:鞠躬盡瘁 點燃一支燭光 - 天天要聞


鞠 躬(1929- )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科學專家,一級教授,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之一,提出哺乳動物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的假說,修正了國際上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體液調節學說」理論,曾任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學校基礎部神經生物學教研室主任、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胸中裝着一團火焰

鞠躬本不姓鞠,父親給他起這樣的名字,是取鞠躬盡瘁之意,希望他能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


作為出版界一位有影響的文人,父親在鞠躬的人生選擇上給了他重要的指引。在父親影響下,鞠躬於 1947 年考入湘雅醫學院 27 班,從此開啟了自己的醫學生涯。老師和同學們並不知道,孩提時代的鞠躬因為頑皮不用功還曾被迫轉學,但自從進入湘雅醫學院,鞠躬一下子判若兩人,成了一個妥妥的「學霸」「夜車族」。是湘雅有什麼魔力,亦或是醫學本身有着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鞠躬自己也說不清個中緣由,只記得經歷抗戰洗禮的長沙,連供電都成為奢望,但同學們依然挑燈夜讀,入學伊始凌敏猷院長「不為追求金錢而開業」的教導時時縈繞於懷。鞠躬說,是湘雅這種公勇勤勉的校風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讓我油然而生出一種為國獻身的崇高感來。


1953 年,鞠躬從湘雅醫學院畢業後走進軍營,成為第四軍醫大學解剖學教研室的一名教員,從此開始了他在信仰和真理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對黨忠誠,首先要體現在對黨講真話上」,初來第四軍醫大學,鞠躬在填寫社會關係時只寫了兩條:「父親在台灣,胡適是我的舅公」。在那個年代,這樣的社會關係是大家都不願提及的,此後 30 多年,鞠躬不記得寫了多少次入黨申請書,但他從未放棄對黨的熱愛和追隨,終於在 1987 年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生命在於燃燒


上世紀 50年代初,學校辦學條件異常艱苦。地處西北,「馬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靈」,逢下雨天進城,一腳踩下去泥漿灌滿鞋窩;「食堂」沒有桌椅板凳,教員們買了飯菜就蹲在泥巴地上就餐;辦公室只有 4 平米,書架立在辦公桌上,除了桌椅尚能擠進一張小沙發供來人坐,但保持「安全」距離?不好意思,沒有可能……


解剖學,醫學中基礎的基礎。獲取基礎研究入門的鑰匙,要靠基本的硬件支撐。然而,教研室能算得上科研設備的只有一台老式蔡司單筒顯微鏡。沒有「槍」,沒有「炮」,鞠躬自己造。他和修配所的師傅們成了好朋友,甚至被允許獨自使用鑽床車床,還別說,自製的十幾種土儀器在他最初的科研探索中派上了大用場。


中樞神經系統有大量的神經元,形成了複雜的三維連接網絡,要在顯微鏡下追蹤這些密如蛛網的纖維聯繫,關鍵是染色方法。鞠躬經過反覆試驗,早在 60 年初,在國內首先掌握了當時國際先進的染色方法,開展了一項實驗並發表了國內首篇論文,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


然而,政治運動卻讓初露頭角的鞠躬被迫中斷了研究工作,文革結束後他已年近半百,不得已拿出了拚命的狀態。


他在科學研究時創造了 DAB 染色新方法,在「文革」後的第一次全國解剖學會上報告後引起轟動,令當時沉寂的國內解剖學界耳目一新……


他研究中樞神經的纖維聯繫,發現了中縫核向脊髓投射的局部定位關係,脊髓向下丘腦的直接投射……


在從事神經內分泌學研究中,結合免疫組化技術探索垂體後葉多種神經纖維的起源,發現第三腦室及室間孔有投射至腦下垂體後葉的神經,提出了它們有監測腦脊液成分、調節垂體後葉功能的假說。


當了 21 年講師的鞠躬,1983 年終於以他響噹噹的教學科研業績晉陞為副教授,不久又並被國家特批授予博士生導師資格。學校機關的同志告訴他,這在國內也是頭一份。兩年後鞠躬又晉陞為教授。人生好像突然間開了掛,但鞠躬心裏明白,精彩背後是自己數十年默默的耕耘與付出。


1986 年,在美國費城大學醫學院作學術報告後,鞠躬參觀了大學博物館,當他見到那兩塊流落海外的「唐昭陵六駿」石刻時,心中的感受難以言表:「祖國啊!多少世紀的腐敗、落後,致大量文物被列強掠奪!」這件事,更加堅定了他科學報國的信念。


國際學術界都接受哺乳動物腦下垂體受腦內激素調節的學說,鞠躬在研究中發現哺乳動物腦下垂體前葉腺細胞周圍有較多神經纖維,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數量隨體內狀態的變化而改變,可以和腺細胞形成突觸並調節腺細胞的分泌。也就是說腦下垂體前葉還可以直接受神經纖維的調節。


基於這一發現,鞠躬提出了垂體前葉受神經 - 體液雙重調節的假說,不僅打破了國際上半個世紀以來的定論,而且為內分泌疾病病因及治療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他的發現受到世界的重視,應邀赴 13 個國家 30 所院校作了 33 場次報告。他是國際權威雜誌《神經科學》的第一位中國編委,曾應邀出席觀看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從教 60 余年,發表論文 515 篇,國際雜誌 107 篇,被他引用 4000 余次。其中,僅 1987 年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細胞和組織研究》上的一篇論文,就被國際上引用 600 余次,成為國際感覺神經系研究的經典之作……鞠躬這個名字成為了國際神經科學界一張有名望的中國名片。


照亮戰友軍旅之路


1991 年,鞠躬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有人說,「這回到頂了」。他卻說:「身份越高,使命越重!」脊髓損傷是戰場和軍事訓練中常見多發傷,輕者運動受限,重者截癱,歷來是各國軍事醫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課題。從 2000 年開始,鞠躬將研究重點轉向脊髓創傷與修復。


從文獻中鞠躬了解到,早在 3500 年前,古代埃及就有脊髓損傷是一種「無法治療的疾病」的記載。四醫大所在的古城西安也有許多厚重的歷史展陳,一次在參觀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時,他見到大約公元前 100 年我國西漢時期的一塊石質浮雕,上面雕刻着一頭公鹿的背部脊柱正中被箭簇射中,上半身直立而下半身已經癱瘓。鞠躬不知道古埃及人是據何而判斷的脊髓損傷,也不知道西漢浮雕上受傷的公鹿到底是何寓意,但他從這些中外考古發現中,真切感受到了古代人類對生命脆弱深深的無奈與困惑。


斗轉星移,時間跨入到 21 世紀,醫學科學有了日新月異的進展。然而脊髓損傷似乎依然是一道解不開、沖不破的世界難題。


有據可查,僅世紀之初的 2001 年,一年間美國就有 25 萬人因脊髓損傷致癱瘓。2015 年有論文估計北美每年每一百萬人中約有 39 人脊髓受傷,西歐的發生率則為每一百萬人中約 16 人。而中國受傷的數字,因邊遠山區和廣大鄉村未能納入統計,沒有什麼統計學意義。但從車禍、礦難、坍塌、墜落、包括運動、探險等各種天災人禍造成脊髓損傷的發生頻度來估算,這個數字會是驚人的。在部隊訓練演習、執行任務乃至參與實戰當中,這類脊髓損傷更是重災區,尤其令人惋惜的是,傷者多是正值青春鼎盛,漫漫人生路,卻要終日與病床和輪椅為伴,傷病員和家屬往往會陷入一種難以名狀的痛苦之中。


脊髓損傷有兩種:脊髓全橫斷和脊髓挫傷。全橫斷自不必說,即便是脊髓挫傷,嚴重時也會導致損傷以下身體部位喪失感覺和運動功能。而脊髓挫傷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從原發損傷區有有害物質滲出,在周圍造成許多倍於原發性損傷的繼發性損傷,其範圍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一個難以逆轉大腔。


2006 年的一天,鞠躬給兼職的上海交通大學工科學生講脊髓損傷課,就放了這樣一張脊髓挫傷病理髮展的幻燈片。他問了學生們一個問題:如果你們是外科醫生你們會怎麼做?他們的回答是:為什麼要等病理變化發展到晚期,應該早一點把壞死組織切掉。年輕人簡單直接卻又清晰合理的邏輯讓鞠躬心裏有所觸動。


他很早就熟悉這樣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為什麼沒有想到應該早期手術治療呢?作為基礎醫學科學家的鞠躬,有了將基礎與臨床相連接的轉化醫學的超前想法。


一次,昆明軍區總醫院脊髓損傷科嘗試給繼發性損傷腔內移植許旺氏細胞,治療慢性脊髓挫傷病人。他們請了兩位國內著名骨科專家,向他們報告了手術實施的情況,並想請專家去查看一下病人。專家們卻站起來說「不用看了,不可能有效」。


有人告訴他們,關於脊髓損傷可以問一問第四軍醫大學的鞠躬,於是昆明軍區總院請了鞠躬再去看一看。鞠躬收到邀請,第一反應也是「不可能有效」。但他知道科學結論不是依靠人想當然想出來的,只能依據事實,於是,他接受邀請去了昆明軍區總院。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了,他這一次的決定是正確的。


鞠躬觀察了昆明軍區總醫院脊髓損傷科的手術。外科醫生們精巧的手術技法讓鞠躬嘆服,但他又不得不坦率地告訴他們,許旺氏細胞脊髓移植在國際上已有成熟的研究,對脊髓損傷確有多方面的療效,但對慢性脊髓損挫傷幾乎不可能起什麼作用。接下來鞠躬提出了他的想法,為什麼不可以照此思路嘗試手術治療早期脊髓挫傷?


經過潛心研究,鞠躬設計出脊髓挫傷早期神經外科手術的方案和一整套評級方法,在昆明軍區總醫院篩選病人,進行實施。結果療效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經治療全部患者至少可達Ⅳ級!其中大部分患者療效達到Ⅵ級以上,意味着這些患者已無需住院,可以借拐杖甚至不藉助任何支撐自由行走。這項研究對我軍戰創傷治療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也開創了脊髓挫傷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國際先河。


目前鞠躬所帶領的「神經科學研究所」正用細胞學分子生物學及轉基因、基因敲除等手段,集中力量研究脊髓損傷,包括挫傷和橫斷傷的外科手術及幹細胞移植等治療方法,為受戰創傷後癱瘓的戰友們帶來了更多康復的曙光。


傳遞真理的火種


作為「土生土長」的科學家,鞠躬卻有着超凡的世界眼光和敏銳洞察力。21 世紀的競爭必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人才競爭,然而關於如何才能激勵人才更好地產出?鞠躬有他獨到的見解。


2004 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討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鞠躬就對「綱要」初稿中「到 2020 年中國在國際大獎上有所突破」的提法,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


他舉例說明,有的國家 20 世紀初就取得了諾貝爾獎零的突破,但一百多年過去,沒有第二位再次問鼎該獎項,這樣的突破又能有多大意義?在鞠躬看來,國家應該追求的是成為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的土壤。他還以體育大獎為例,說容國團在 1959 年第 25 屆世乒賽奪冠後舉國歡騰,但僅憑這一個體育獎項的突破,又有誰承認中國是體育大國呢?直到中國在奧運會等各種國際大賽上攬金奪銀,成為培養體育大獎最廣博的沃土,中國才成為國際公認的體育強國。他的發言引起其他科學家的紛紛贊同。值得欣慰的是,在後來公布的《綱要》中相關部分表述修改為「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


鞠躬很早就意識到神經科學將向多學科綜合發展,力主學校建立了國內醫學院校首個神經生物學教研室,並不負眾望把學科帶成了國家重點學科、全軍研究所和重點實驗室。幾十年來,這裡不僅產出了有世界影響的科研成果,更為軍隊培養了許多高層次醫學人才。


鞠躬帶出了 69 名博士,70 名碩士,還有不計其數的本科生和各類學員……他告訴學生們「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特別是在研究生培養中,鞠躬鼓勵學生們對他布置的研究工作提出異議,甚至批評。這樣的治學態度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鞠躬十分看重科研道德的培養,每屆新生入學,先組織觀看電影《居里夫人》。愛因斯坦曾說「居里夫人的品格、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鞠躬希望這「一小部分」也能更多地存在於中國知識分子中間。


他給研究生立下規矩,凡違背科研道德的一律開除,也不必來認錯,要求再給一次機會,他說「我不會給的,因為誠實是科學家的底線,不誠實不配做科學研究。」


要求再嚴,也還是會有人心存僥倖。鞠躬的研究生里也曾發生過兩起違反科研道德的事件,鞠躬終究還是「手下留情」,讓犯錯誤的研究生自己打了退學報告,他不想在學生的檔案里留下一輩子抹不掉的印記,希望他們能真正記取教訓,走好未來的科研之路。自此之後,鞠躬的研究生再未發生過科學違反科研道德的情況。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鞠躬執着的探索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成就了技術進步,成就了學生成長,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夢想。


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八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原總後勤部科學技術一代名師、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原第四軍醫大學首屆教學終身成就獎……面對諸多成就和榮譽,鞠躬還是那句話,「科學家的生命在於不斷地更上一層樓的追求」。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着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