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
飛翔中的鶴伸展頸和腿,姿態優美流暢。鶴是出色的高空飛行家。灰鶴(見圖中)遷徙穿越喜馬拉雅山時飛行的高度超過9000米——相當於噴氣式客機的航行高度。
鶴是鳥類中的極品。它不但是最古老的群落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約6000萬年前的古新世;而且壽命很長,人工飼養的鶴可存活七八十年。同時,鶴也是身高最高的飛鳥,其中一些種類直立達1.8米。
鶴以優美高雅而著稱於世。長期以來,許多當地的人們對鶴都肅然起敬。但不幸的是,鶴已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之一,目前15個種類中有9種面臨威脅。人類無疑是導致它們近年來數量下降的始作俑者。
長頸、長腿一唱一和
繁殖生物學
絕大多數野生鶴長到3~5歲時才開始繁殖。那些易於生存的種類如沙丘鶴和灰鶴,每次繁殖通常會撫育2隻後代。相反,那些稀有的種類,包括美洲鶴和白鶴,往往僅撫育1隻雛鶴,人工飼養也不例外。比起易於生存的種類,它們常常很難進行繁殖。
鶴為單配製。隨着春季或雨季來臨,成對的配偶退居偏僻的草地或濕地,在那裡建立並維護自己的繁殖領域。可能有數千公頃大,具體依種類和地形而定。
成對的配偶會發出「齊鳴」二重奏,雄鳥和雌鳥各自的鳴聲清晰可辨,同時又保持一致。在大多數種類中,當雄鳥每發出一串悠長而低沉的鳴聲時,雌鳥就配合著發出數聲短促的高音。從這種炫耀行為中可以區分鳥的性別。而這樣的「齊鳴」有助於鞏固配偶之間的感情,促進繁殖領域的維護。然而,當2隻鶴之間的關係穩固下來後,這種齊鳴更多地成了一種示威行為。拂曉時分,一對對配偶紛紛開始齊鳴,表明各自的領域範圍。鄰近的配偶便報以更多的齊鳴,於是,齊鳴聲回蕩在方圓數千米內的濕地和草地上空。
一對關係穩定的配偶,雙方的生殖狀況通過激素周期的調節而保持同步。激素周期會受到天氣、白晝長短以及各種複雜的炫耀行為如「齊鳴」、「婚舞」等因素的影響。鶴在產卵前數周開始交配。為保證繁殖成功率,雌鳥必須在產卵前2~6天內受精。
配偶會在濕地繁殖領域內某個偏僻的地方築一個平台巢。冠鶴類通常一窩產3卵,其他鶴類一般產2卵,其中肉垂鶴例外,更多情況下只產1卵。
雄鶴和雌鶴共同擔負孵化任務。雌鶴一般負責夜間孵卵,雄鶴則白天接班。不在巢內的一方通常在離巢較遠的地方覓食,有時和其他的鶴一起在「中立區」覓食。孵化期為28~36天,具體依種類以及親鳥投入的精力而定。冠鶴類總是等一窩卵全部產下後才開始孵,因此雛鳥同時孵化。其他種類的鶴在第1枚卵產下後便開始孵,雛鳥出生時間一般差2天。
鶴的雛鳥一孵出來便發育得很好(即早成性),跟隨它們的親鳥在淺水域四處活動。2~4個月後長齊飛羽,體型較大的熱帶種類如肉垂鶴和赤頸鶴的雛鳥長飛羽期較長,而白鶴較短——因為靠近北極的氣候使食物充足期變得很短,雛鳥在這段時間裏必須快速發育。雖然鶴的卵大部分情況下都能得到孵化,但許多雛鳥會夭折,而且很多被列為瀕危的種類每次繁殖只能撫育1個後代。雛鳥會飛後,仍與親鳥生活在一起,直到下一個繁殖期來臨。在有些種類中,新長大的鶴會跟隨親鳥南下飛往數千千米外的傳統過冬地,以熟悉遷徙路線。
先天與後天的關係在鶴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儘管它們做出複雜的視覺和聽覺炫耀是基於一種天生的本能,但卻是後天的學習決定了炫耀行為發生的背景環境。比如,由人撫養的幼鶴就更喜歡與人而非鶴髮生聯繫,它們會引誘或者威脅人。此外,親鳥還會教幼鶴去何處覓食以及覓何種食物。
生存面臨威脅保護與環境
以水生動物為食的鶴類面臨的生存威脅最為嚴峻。它們數量下降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濕地的退化和消失。另外,龐大的體型和醒目的羽色使它們很容易被獵人和卵攫取者發現。
北美的美洲鶴被視為鶴中最珍稀的種類,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僅剩20隻左右,今天也不過約400隻(野生和人工飼養的均包括在內)。其次是丹頂鶴,野生的共有1800隻左右。白鶴約為2500~3000隻,白枕鶴和黑頸鶴各約5000隻,肉垂鶴8000隻,白頭鶴11000隻。所幸的是,鶴畢竟是受人喜愛的鳥,近年來許多亞洲國家通過努力,保護了那些對鶴的生存至關重要的濕地。然而,捕殺鶴的行為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國家仍在繼續。在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地區,每年有2000~4000隻活鶴被捕殺。而隨着濕地區的人口數量飆升,濕地承受的生態壓力與日俱增。
亞洲有5種瀕危種,每種僅有寥寥數千隻。不過由於鶴在許多亞洲國家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因此儘管數量少,但保護學家對避免讓這些種類滅絕持樂觀態度。只是高度依賴濕地的白鶴有可能成為例外。白鶴僅會從淺水域中挖掘水生植物中肉質的根和塊莖,而不像其他種類那樣在遷徙途中和過冬地能夠在農田和草地覓食。在中國,保護大片的淺濕地無疑是一項重大挑戰,因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半數以上的白鶴都生活在這裡。
在非洲,4種地區性的鶴儘管在當地數量不少,但近年來由於人類的介入,已出現了大範圍的減少。全世界18000隻藍鶴中,除了納米比亞的100隻左右,都集中在南非。然而在納米比亞,將草地改種樹林、大規模農場的細分以及中毒現象都嚴重威脅着作為該國國鳥的藍鶴,同時當地肉垂鶴和灰冠鶴的數目也受到威脅。在西非,黑冠鶴的生存也因棲息地喪失、遭人類圍捕和用於交易而受到威脅。但從全球角度來看,從東非到南非,灰冠鶴的情況還是相對比較令人放心的。不過,濕地放牧過度和人類的大量干涉還是在很多地區造成了該種類數量的下降。
和亞洲的白鶴一樣,非洲的肉垂鶴也是濕地依賴型。所幸的是,非洲中部的數片大濕地(尤其是博茨瓦納的奧卡萬戈三角洲、贊比亞的卡富埃平地和巴韋盧沼澤地、莫桑比克的贊比西三角洲)棲息了相當一部分的肉垂鶴。而與築壩相關的水利工程以及由此導致的濕地變遷則成為肉垂鶴生存的最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