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2022年07月01日00:58:07 科學 1690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眾所周知,光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能夠以300000km/秒左右的速度進行傳播,放眼整個地球,幾乎找不出比光速更快的事物。

正因如此,人們對光速充滿了幻想,有人認為超越光速就能回到過去,也有人認為超越光速就能穿越平行宇宙,就連一些粒子實驗,也會讓幾個粒子以最快的速度撞擊。

要想進一步觀察「光」的秘密,就需要極快的速度,要麼和他保持相近速度,要麼超越光速,這也正是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的方向,經過我國光儲存領域專家的長期奮鬥,「捕捉光」的事情,終於有了眉目。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光作為一種傳遞熱量和能量的存在,擁有極快的速度,科學家正是抓住這一點,希望能對光進行捕捉和儲存,從而利用光速,傳遞人類的各種信息,於是在他們的周密部署下,光纖出現了。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 光纖

我們常常會聽到「光纖」這個詞,但是很少有人去了解光纖的秘密,它作為一種玻璃或塑料製成的纖維,也被人們稱為光導纖維,可以當作光傳導的工具。

光纖的工作原理非常簡單,終點利用了光的全反射性質,當光線射到內芯和外層界面的角度,大於全反射的臨界角時,光線就無法透過界面,反而會在光纖內部四處反射。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簡言之,光導纖維使用了兩組折射率不同的玻璃,並且利用玻璃和光之間的角度,達到「全反射」的效果。

這其實就是對光進行「捕捉」和「儲存」的過程,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光線仍舊會以極快的速度運轉,而不是被動的「封存」在光纖內部,那麼,我們該怎樣做,才能將真正的「儲存」起來呢?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 光的儲存

首先,我們必須先明白一件事,光是很難進行捕捉和儲存的,我們要想對光進行存儲,必須保證它的性質不會發生劇烈的變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電子」這種微小的粒子在運動的過程中,會伴隨的能量的變化增加或減少,利用這個原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搭建了集成電路,成功控制了電能的運動方向,自此誕生了0和1的信號。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這個信號作為通訊信號,被我們人類大量使用,我們的網絡就是基於電子這樣的運動信號構建起來的。

但是光的量子和電子是完全不同的,對光量子進行捕獲和利用,除了要考慮它們能量大小的區別,還要考慮光量子的變化區間,一旦光量子的相位變化超出人為設定的區間,我們就無法讀取到其中儲存的信息。

所以,在儲存的光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這個變化區間嚴加把控,盡量讓光量子保持在我們的可控區間之內,從這個角度來講,儲存光量子,比儲存電子困難的多。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 光儲存原理

早在20世紀80到90年代,有關於光學的理論就已經出現了苗頭,經過長期發展和探索,科學家們提出了「電磁誘導透明效應」理論(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這個理論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微小介質率先吸收了某一頻率的光束,當第二束光照在這個微小介質上的時候,它就會拚命去吸收第二束光,反而放棄對第一束頻率光的吸收,這個理論就為光的儲存方法打下了基礎。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依照這個理論,我們要想實現對光的儲存,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需要有兩束頻率和相位鎖定的光源,其中一束為較強的控制性光源,另一束為較弱的信號光源;其次,這兩束光與三能級原子介質相互作用,可以令兩束光子同時共振。

只要這兩點能夠達成,科學家就能通過控制光源,操控光的速度,令光速逐漸放緩。

在光速放緩的前提下,科學家們製造了一種理論模型——暗態極子化模型,在這個模型的推演過程中,被減緩的光速可以趨於「停滯」,甚至無限接近於0。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如果這個速度真的可以實現,那我們人類的速度,將超越被放緩的「光速」,這種狀態下,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將光儲存下來。

儘管儲存光的理論已經成立,模型的演繹也證明了相關的結果,但是我們當前的科學水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大量的工程難題尚待解決。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 光儲存介質

儲存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想將光線真正儲存下來,我們必須選取適用的材料。

2001年,哈佛大學的物理實驗小組Hau,選用下納冷原子作為介質,實現了光脈衝信號的讀寫,但是光儲存時間僅有1毫秒。

2003年,哈佛大學的Lukin小組在此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改良和實驗,實現了800毫秒的光存儲和釋放,只不過這幾百毫秒太過短暫,完全無法證明實驗的成功性。

到了2005年,澳洲科學家利用摻鐠硅酸釔晶體固體材料的介質,實現了1秒鐘的光儲存,德國達姆施塔特大學的科研人員在這個基礎上改良,終於在2013年實現了1分鐘的光信息儲存。

我國也有相應的例子,2015年,中科大教授李傳峰周宗權的實驗團隊經過大量測試,發現了稀土離子的特殊結構,這種結構非常少見,能夠很好的應用於光儲存領域和量子儲存領域。

於是在17種稀土金屬中,他們千挑萬選,決定用銪元素金屬作為晶體中的摻雜離子,在他們的嚴格把控下,創造了一個小時的光儲存時間。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按照李傳鋒教授的估算,隨着實驗的不斷精進,這個儲存時長也會隨之增加,理論上可以儲存一個月左右。

在我國科學家的實驗長期實驗下,光儲存的總時長達到了1小時,而且存儲保真度也達到了96.4±2.5%的水平,這就為大型量子網絡的搭建奠定了相應的基礎。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儲存光的意義

很多人都對光儲存充滿質疑,認為這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但實際上,光儲存在量子通信中發揮着非常大的作用,光纖傳播往往會伴隨着指數級的分子消耗,因此,光纖傳播的距離往往會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但是通過對光的儲存,我們可以建立量子中繼器,從而克服光纖傳播的損耗,如果我們在量子中繼衛星中搭載了光儲存技術,那麼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可以創造覆蓋全球的量子信息,進而搭建遠距離的量子通信網絡。

他們真的抓住了光,還儲存了起來!一場偉大的變革或將到來 - 天天要聞

結語

「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大自然取之無盡的豐富寶藏,隨着科技的發展,我們對光能的使用會越來越多,相關的基礎研究也會越來越完善,人類成功將光儲存起來,是科技發展的一個節點,也是科技再度進步的新開始。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着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