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2021年10月15日17:35:03 科學 1018

你的關注是最大的動力,敬請支持關注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東漢時代的大科學家,他有着清醒的頭腦和開闊的眼界,關心人民的生活,同情被壓迫者。他的文章《二京賦》、《四愁詩》都是抨擊諷刺當時黑暗勢力的作品。中年以後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在天文學方面有偉大的貢獻。他的發明有渾天儀和侯風地動儀。張衡研究學術非常廣博,他是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又是史學家和畫家,可以說是古代的「多面手」。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1977年,小行星1802被命名為「張衡」,以紀念中國東漢的科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小行星1802也是第一顆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字平子,是東漢時代的人。公元七八年誕生在當時的南陽郡西鄂縣下村寨。他的祖上雖然做過大官,但到張衡出世的時候,家裡已經很窮了。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很聰明,讀書又用功。那時讀書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他的父母見他長大了,書讀得不錯,就慫恿他到外面去交些闊朋友,找個做官的機會。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那時才十七歲,他倒沒有做官的想法,只是覺得知識是無窮寶庫,應該多方面接觸,開闊眼界,充實自己,他離開了家鄉,到當時文化很發達的三輔和京城去觀光。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他只有一門心思地修養品德、研究學問。從三輔到京師洛陽後,就進了當時朝廷辦的學術研究機關.太學裏去讀書。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太學裏前輩學者很多,張衡虛心好問,着實增長了不少學識。那裡求學的青年也很多,張衡也交結了不少志趣相同的朋友,其中一個名叫崔瓊的與他感情最為密切。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在京師住了好幾年,年紀漸漸大了,家庭擔子也逐漸沉重起來。他在研究學術之餘,經常替人辦些文牘公事,二十八歲那年,他跟隨一個叫鮑德的太守回到南陽當主簿。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喜好文學。他遊了許多地方,看到闊人們奢侈淫逸,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很是憤慨。在這期間,他就利用閑暇,寫了東京賦和西京賦,來譏諷這些闊人。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這部將近十年時間才完成的作品,無論在立意、結構、辭藻的修飾各方面都極完美。此書流傳出去以後,得到很多人的稱讚,直到今天還被公認是當時最偉大的文學作品。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鮑德陞官離開南陽了。張衡沒有隨行,而是回到西鄂老家,潛心研究學問。他在平子讀書台前又寫了南都(光武帝故鄉)南陽賦。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四年後,平子讀書台來了朝廷的專使。原來是聘張衡到京師去做郎中文教顧問的。這一職務很使張衡興奮,並不在官職大小,關鍵是可以讀到許多不易讀到的書。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做了三年郎中,讀了不少書。其中有一部叫做太玄經的書對他起了很大影響,也是啟發他從文學創作轉向科學研究的轉折點。太玄經里談到許多有關天文學、數學的問題。張衡讀太玄經以後的心情是不難想像的。他為此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好友崔瓊,說了研究心得,並告訴他將要把研究自然科學作為自己今後的終身事業。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古代的科學成就,說明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勞動。遠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左右,我們的祖先就注意觀察天上星辰,並將其歸納為二十八宿,戰國時的甘德石申就寫了天文星占方面的著作。當時對於宇宙的構造,有三派不同的解釋:宣夜派說天是空的,日月星辰浮空而立;蓋天派說天如蓋笠,地如棋盤.,渾天派說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張衡正在苦心研究。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他研究了這幾派言論,又不斷觀察天象。不管是嚴冬之夜,星月皎潔的時候,還是濃露垂沉,銀河燦爛的夏夜,他都寒暑無休地下苦功。最後,他認為渾天派的說法較為合理。他創建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學說,提到赤道、黃道、南北極等名詞,找出了太陽運行規律,解釋出夏天晝長夜短、冬天夜長晝短和月亮不會發光的道理。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他為了實際工作需要,設計了一套渾天儀。當時的條件不可能製造精密的天文儀器,但他畢竟不愧為祖國優秀的科學家,在他謹慎細心的操作下,模型做成了。幾經試驗後,他用銅鑄成正式儀器。渾天儀的製造分成內外兩圈,都可轉動,外圈周圍有一丈四尺六寸一分,刻了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日月星辰等。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他又巧妙地把滴漏和渾天儀連接起來,使渾天儀按着時刻轉動,人就可以看見上面的日月星辰運行現象。晚上,天空真的某顆星出現了,跟渾天儀上表示出來的現象完全符合。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造渾天儀的時候不過四十歲左右,後來調到別處去做了幾年官,到四十九歲,才又調回仍做太史令,繼續研究科學。從此他又開始全力研究地震。張衡回憶童年經歷過的輕微地震:他睡在床上猛地被驚醒了,只見桌椅被震得發出聲響,床帳搖擺,銅鏡也晃晃悠悠發光。張衡很怕,媽媽告訴他說這是地震的。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太史令的工作就是掌管這些地震記錄的。當地震時,當地地方官如不負責,忘記了向京師報告,這次地震的記錄就要缺掉。他開動腦筋設計出一個測定地震的儀器。地震儀也是用銅做的。它的樣子像酒罈,頂上有蓋,四周鑄龍頭八個,龍頭嘴裏銜銅丸,每個龍頭下,坐一銅鑄蟾蜍。當地震發生時,那個方向的龍頭便會張口吐出銅丸,正落在下面的蟾蜍口中。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有一次,一個龍頭吐出了銅丸,然而京師里的人絲毫沒感覺到地震,於是就有人懷疑這個儀器是否準確。可是,幾天後隴西發生地震的報告就送來了。張衡對別的學科也很愛好,在數學、地理、歷史等領域的研究都有成就。他還擅長繪畫,歷代名畫記就指出他是東漢六位名畫家之一。我們這位大科學家的學問是多麼廣博啊!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畢竟是生長在封建社會的人,他不可能像今天新中國科學家那樣幸福。更因為他不苟於流俗,有着清醒的頭腦,常常被一些權奸忌恨,皇帝策問時,總有人監督。張衡為了更好地鑽研學術,儘可能避免與當時勢力最囂張的宦官鬥爭。雖然他不敢講出心裏話,說出天下最痛恨的是宦官,但還是被調出了京師。五十八歲的張衡到河間郡去做地方官了。他一路風塵僕僕,為了對地方負責,沿途都在體察民情。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到達河間後,張衡訪知河間王劉政為人驕傲,生活窮奢極欲,當時正在拉佚修建宮殿。張衡裝作不知,直接上任。河間王平日拉攏的一批當地豪紳惡霸,聽說張衡來了,都來拜見,張衡一概迴避。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河間王平日拉攏的一批當地豪紳惡霸,聽說張衡來了,都來拜見,張衡一概迴避。張衡暗中訪得作惡多端的幾個首要分子,不動聲色地在一天之內,全數擒拿了。公布了他們的罪狀,指出人證物證,豪紳惡霸們一個個在罪證面前,俯首無辭。這些人被分別依法懲辦了。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劉政知道了這回事,內心慚愧,改變了行為,停修了宮殿,親理政事,遇事總要先和張衡商量。從此貪佞一清,上下齊心,河間郡被治理得很有成績。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在河間做了三年地方官,由於勞累,身體日漸衰弱,患上了病。他六十一歲的時候,朝廷又有旨調他回京任職。張衡到達京師的一天,他的知心老友崔瓊來迎接他,兩人甚感欣慰。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可惜,那時醫學還解決不了這位大科學家的病。張衡終於一病不起,死在京師,這時他六十二歲。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崔瓊悼念老友一生的事迹,給他寫了詳細的傳記,刻在石碑上。

開創中國天文的先驅——張衡的故事 - 天天要聞

張衡的遺體運回故鄉葬在西鄂的郊外,崔瓊寫刻的大石碑,就立在他的墓前。偉大的科學家永遠受着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在學術上偉大的創造發明,也永遠成為科學界的不朽豐碑。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