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貝爾獎的路上:中國能從日本人身上學到什麼?

2021年10月04日18:19:09 科學 1424

人們翹首以待的2021年諾貝爾獎評選結果,今天開始陸續公布,第一個獎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時間,就在今晚17:30分!

每當諾貝爾獎公布的時候,「為什麼總與中國人無緣」?這個問題一直牽動着中國人的神經。

同在亞洲的大國日本,近年來諾貝爾獎的得獎勢頭,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目前為止,日本共獲得諾貝爾獎28項,在世界各國中排在第6位。

日本曾提出在21世紀前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到2020年,日本已將19個諾貝爾獎收入囊中,平均每年1個,且絕大多數都是自然科學獎。

日本人的底氣來自哪裡?中國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發?

在近代,中國經歷了一段從日本間接引進西方科學的特殊時期,現代漢語里的很多科學術語,特別是醫學術語直接延用日語,是這段時期的一個寫照,如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內科、外科、小兒科、血壓、糖尿病、心電圖等,中文和日語是完全一樣的。這表明,日本人學習、引進和發展西方的自然科學,比中國要早,在這上面,日本曾是中國的老師。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就主張「脫亞入歐」,按照西方的價值觀對其人民進行「國民性改造」。可以認為,至少在科學領域,日本是完全擺脫了東方「原始性系統思維」,轉向了符合近現代科學的「分析主義」思維的國家。其在科學和大學教育的體制上,也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如東京大學,走的完全是模仿德國的路線,先技術專科學校,再到綜合性大學。與此同時,日本也把自然科學研究,完全融入到大學的教育里去,是一個投巨資於大學發展基礎科學、有着「自由研究」傳統的、與西方無異的國度。日本也有獨立於大學的少數國立基礎研究機構,但與歐美髮達國家一樣,像中國科學院這樣的「計劃內」科研實體龐然大物,是完全不存在的。

當然,日本科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與其戰前先進的科學體制的確立,戰後經濟飛速發展奠定的物質基礎有很大關係。「世界科學中心」,雖然不等同於「世界經濟中心」,但兩者又具有某種重疊性。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濟發展到了它的頂峰,不但挺進了世界第二,而且有與美國並駕齊驅之勢。雖然2010年起,日本的GDP讓位於中國列世界第三,但其經濟體量和發達程度,對科學的強力支撐,在全世界還是緊跟在美國之後的。

日本近年來諾貝爾獎獲獎頻頻,全面勃發,其科學家滿負荷的科學勞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東京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中,流傳着這樣一個說法:自己「老闆」辦公室的燈,總是晚上9:00還亮着,「老闆」還沒走,自己就也不好意思離開,老老實實地跟着「幹活」!對比一下整天為「幾斗米」而奔波,為孩子入托、上學而忙乎,為申請研究經費而到處找關係,為完成SCI論文考核而焦慮不安,為當個什麼什麼官而拼搏的中國科技人員,日本人「科學勞動時間」的數量和質量,顯然是我們根本無法比擬的。我們不去談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更聰明這樣的偽問題,光是「科學勞動時間」,特別是單個科學家的勞動時間,我們就有極大的差距。

發生在日本東京大學的另一個「科學現象」,也值得說一說。每年新生入學季前的3月份,在東京大學的校園(東京本鄉三丁目本部)里,總會扔滿了各種各樣的儀器和設備,這些儀器和設備是各研究室淘汰的,有的還非常新,因此,會有很多人到東京大學裏去撿、去「淘寶」。開始時,東京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們覺得這很不可思議,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地便對此有了了解和理解:正是因為這種「及時的淘汰」,才保證了東京大學科學儀器設備的世界先進性,日本的其他大學,應該也是如此。

不得不說,向基礎科學傾斜的國家政策、「自由研究」的傳統的樹立、雄厚的國家經濟實力、科學家滿負荷的「科學勞動時間」、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一個半世紀的長時間積累,加上與西方處於同一個陣營,是日本諾貝爾獎進入豐收季節的幾個重要原因。這些,有的是錢就可以解決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沒有問題;還有的不是單純靠錢就可以解決的,從這點上說,中國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正如世界知名科學家楊振寧2010年的預言「20年內中國人將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樂觀,我認為10年就可以實現」被證實那樣,繼屠呦呦(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和莫言北京師範大學畢業並任職於該校)等之後,預計出自中國的零零星星的諾貝爾獎總會發生,而且主要在大學。但中國要像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那樣,成批地產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即使過些年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也需要長期假以時日。畢竟,如前述,「世界經濟中心」不等於「世界科學中心」。

諾貝爾獎主要是面向自然科學的,它沒有設數學獎,原因已無法考證,所設的和平獎和經濟學獎,則可以理解為對它的一個點綴。

諾貝爾獎的獲獎大國——美國、德國和英國,歷史上都曾經是世界的「科學中心」。由於「科學語言」(科學論文發表的核心語言)迄今一直都是英語,因此,國語為英語的美國和英國,又顯得特別突出。而作為近代科學發源地的歐洲的一員,德國、法國、瑞典、瑞士、奧地利等國,深受科學傳統的影響,也表現出色。

與中國同處亞洲、「科學語言」非國語的日本,在諾貝爾獎上能取得的非凡成績,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在諾貝爾獎的路上:中國能從日本人身上學到什麼? - 天天要聞

文逸雜談整理



在諾貝爾獎的路上:中國能從日本人身上學到什麼? - 天天要聞

文逸雜談整理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這位活到117歲的超級老人去世後,科學家發現她的基因強得可怕 - 天天要聞

這位活到117歲的超級老人去世後,科學家發現她的基因強得可怕

圖片來源:Unsplash《環球科學》雜誌迎來了自己的播客節目歡迎訂閱《環球科學》播客,每月更新一次,聽科學家與我們編輯一同探討形形色色的科學問題。在最新一期節目中,我們有幸邀請到了《環球科學》多次合作的譯者、兩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跟我們聊了聊青春期可以培養的能力和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視角。撰文|clefable審...
我國科學家實現基於主動光學強度干涉的合成孔徑成像 - 天天要聞

我國科學家實現基於主動光學強度干涉的合成孔徑成像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張強、徐飛虎等人聯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單位,首次提出並實驗驗證了主動光學強度干涉技術合成孔徑技術,實現了對1.36公里外毫米級目標的高分辨成像。
發現罕見「幽靈之花」 貴州植物家族再添新成員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幽靈之花」 貴州植物家族再添新成員

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近日,在貴州省林業局組織開展的全省野生蘭科植物監測過程中,科研人員首次發現貴州植物新紀錄屬——杜鵑花科假沙晶蘭屬,以及隸屬該屬的兩個貴州新紀錄物種——浙江假沙晶蘭和球果假沙晶蘭,它們因獨特的外觀和神秘的生長習性被稱為「
科學之美丨來看宇宙中最精密的「生物計算機」 - 天天要聞

科學之美丨來看宇宙中最精密的「生物計算機」

水、脂肪和蛋白質,三種平平無奇的物質,為何能承載人類的智慧與情感?大腦的功耗相當於一個14瓦燈泡,為何能實現強大的認知能力?人類如何用科技對抗大腦深處血管上的「微型炸彈」?在2024年「科技跨年秀」——總台「科晚」的舞台上,特別呈現了《科學之美》的演講和舞蹈。為了呈現更多維度震撼人心的科學之美,總台社教節...
流浪太空53載 蘇聯「宇宙-482」探測器墜回印度洋 - 天天要聞

流浪太空53載 蘇聯「宇宙-482」探測器墜回印度洋

據央視新聞消息,據俄新社10日消息,蘇聯於1972年3月發射的「宇宙-482」自動探測器近日已墜入雅加達以西的印度洋海域。該探測器原計劃飛往金星,由於助推器故障,未能脫離地球軌道。隨着時間推移,探測器的高度越來越低,最終墜回大氣層。該裝置直徑約一米,重量不到500公斤。(總台記者 程謨)編輯 毛天宇...
錢江海關查獲一大波螳螂 - 天天要聞

錢江海關查獲一大波螳螂

近日,錢江海關關員在對國際進境郵件進行CT機查驗時,發現一個進境郵件圖像異常,疑似存在活體生物。 現場關員開拆查驗後發現,裏面裝有一批活體螳螂和螳螂卵鞘。卵鞘是具有堅硬外殼包裹的螳螂卵塊,每一枚卵鞘中一般含有10—50個卵。經現場清點,該包裹內共裝有7隻螳螂和73枚卵鞘。 經鑒定,其中7隻活體螳螂均為魔花螳螂,...
宇宙第一大行金條摻假風波,工行澄清來了 - 天天要聞

宇宙第一大行金條摻假風波,工行澄清來了

周末貴金屬時間,小夥伴們大家好。這兩天有關在宇宙第一大行買到摻假金條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了。昨天半夜,終於等來了工行的澄清公告:當然是不屬實。這是怎麼回事呢?說是有一位客戶在工行的南翔支行購買了兩款金條。結果在剪開加工首飾的過程中發現疑似雜質。我們通過網上的圖片看到,剪開後裏面有些發黑。工行上海嘉定支...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世榮出任江西理工大學校長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世榮出任江西理工大學校長

5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發佈關於葛世榮等同志職務任免的通知,經省政府研究決定:聘任葛世榮為江西理工大學校長。此前,葛世榮擔任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黨委副書記。葛世榮個人簡介葛世榮,男,1963年4月出生,工學博士,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983年7月,葛世榮在黑龍江礦業學院(現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