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暴發流行以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對人類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發展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威脅。因此,探尋廣譜、高效的抗新冠病毒藥物成為該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近日,南方醫科大學藥學院劉叔文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合作闡明了酸酐修飾蛋白抗新冠病毒的作用及機制,相關成果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IF:18.187)在線發表。
該論文題為「 Repurposing of a clinically used anti-HPV agent to prevent and treat SARS-CoV-2 infection as an intranasal formulation 」。復旦大學姜世勃教授,廣州醫科大學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國家實驗室楊子峰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方醫科大學藥學院李琳教授參與了本項目的研究。該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等課題經費的支持。
復旦大學姜世勃教授和南方醫科大學劉叔文教授在早期的合作研究發現,許多常見動物或人體的蛋白質經酸酐修飾後,能通過正負電荷作用拮抗多種病毒入侵靶細胞,包括HIV、HPV、MERS-CoV等,而未經修飾的這些蛋白,則不具有抗病毒活性。其中,從牛奶中提取的β乳球蛋白(β-LG)經過3-羥基鄰苯二甲酸酐(3HP)修飾之後的3HP-β-LG已經成功地被開發為抗HPV生物蛋白敷料(國家二類醫療器械),在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中1100多家醫院使用,對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的療效肯定。
3HP-β-LG抗SARS-CoV-2病毒的作用及作用機制
該研究發現,3HP-β-LG能在體外有效地抑制SARS-CoV-2活病毒,對傳播性強、中和抗體敏感性低的B.1.1.7、B.1.351、P1、B1.617.1等SARS-CoV-2 變異株假病毒同樣具有抑制作用。該酸酐修飾蛋白的作用機制,經實驗研究,推測為3HP-β-LG與新冠病毒S蛋白結合,競爭性阻斷S蛋白與ACE2受體的結合,從而抑制病毒入侵靶細胞。因而,3HP-β-LG極有可能被開發成一類通過鼻內遞送、廉價、安全的新型抗新冠肺炎防治藥物,為臨床抗擊新冠疫情提供一種新的強有力的手段。
劉叔文,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副校長,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創新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 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新冠疫情初始,劉叔文教授帶領的南方醫科大學藥學院抗擊新冠科技攻關團隊就一直奮鬥在科研第一線。團隊發現了丹酚酸C、伊曲康唑、雌二醇苯甲酸酯、馬鈴薯三糖齊墩果酸類皂苷等多種化合物在體外具有良好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團隊成員李琳教授年初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雜誌(IF: 5.810)上發文證實,另一種酸酐修飾蛋白,即3-羥基苯二甲酸酐修飾的雞卵清蛋白(HP-OVA),經廣州醫科大學楊子峰教授團隊檢測,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活病毒的感染。在這些基礎上,劉叔文團隊2021年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靶向病毒S蛋白膜融合區的抗新冠藥物發現、結構改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獲得立項資助。
拓展閱讀:
南方醫科大學藥學院是原第一軍醫大學轉制移交廣東省後,於2005年6月成立的學院。目前,學院擁有藥學(四年制)和臨床藥學(五年制)兩個本科專業。藥學專業為廣東省名牌特色專業,2019年獲批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19年10月以新標準首家通過藥學專業認證。臨床藥學專業於2020年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近五年來,學院先後承擔國家、省市級課題227項,研究經費1.68億元。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了SCI論文580餘篇,申請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國際PCT專利130餘項,其中授權76項。獲廣東省藥理學會科技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省級以上教育研究項目19項。發表教學論文56篇。編寫教材29部,其中主編、副主編11部。(數據截止2021年5月)
關注"南方醫科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南方醫科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方醫科大學新聞網、南方醫科大學藥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