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南極對於人類來說就像神秘的外星世界,直到各個國家的探險隊登陸並探索這片冰川大陸,它開始離我們不再遙遠。在這面積達140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大陸上,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一直被稱作是「不可接近之極」。而在南京大學1977級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校友、崑崙站首任站長李院生作為隊長帶隊抵達後,不僅把五星紅旗插在了這個具有歷史和地理意義的位置上,同時還創下了人類極地科考的新紀錄。
在南極,有中國南極科考隊的地方,就有五星紅旗;有五星紅旗的地方,就飄揚着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作為人類生存的極限之地,南極氣壓低、溫度低、氧含量低,普通人一生能去一次,已經是很了不起了。然而李院生的工作地點就在南極,他先後抵達南極十餘次,曾整日與冰雪為伍,時刻與危險相伴。儘管與南極有着不解之緣,但他對於南極而言,其實是一個「晚來者」。
34歲,李院生才第一次開始對南極感興趣,39歲正式「轉行」,1996年,40歲的他作為交換學者被派到日本參加他們的內陸冰蓋考察,這是他第一次到訪南極。初次踏上南極大陸,李院生就被這裡的氣候環境震撼了:「感覺就是被拋出了人類社會之外。」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下,他每天要在室外挖幾個小時的雪坑,以至於挖雪坑成為後來他在南極科考中的一個心理障礙。但也得益於這樣的磨礪,讓他能夠在回國後總結出了三萬多字的考察報告,並對後來中國進行南極內陸考察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1998年到1999年,在中國第15次南極科考中,李院生帶領隊員用國產雪橇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100公里。當時中國極地科考沒有飛機作為運輸工具,在一次冰上卸貨中,李院生駕駛運輸車走在隊伍最前面。貨車正好經過一個潮汐縫,冰面上突然出現了裂痕,車尾向下沉了幾十公分,李院生加足馬力,將幾十噸重的運輸車開出了危險區。諸如此類的危險情況時有發生,但是李院生和他的同事們不畏艱險,沉着應對,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
南極不僅有湛藍深邃的海洋、鬼斧神工的冰山、姿態可掬的企鵝,還有4個最重要的「點」,分別是極點、冰點、磁點、高點。其中這個最高點建立科考站意義重大,這個區域最有可能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的冰芯,在這裡觀測到的指標對全球氣候變化也更有說服力。李院生接下了在南極內部最高點建設崑崙站的重任。
2009年1月9日,中國南極崑崙站在海拔4093米的南極大陸最高點上開始動工。經過了近1個月的努力,2月2日12時25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正式開站,並由李院生擔任崑崙站的首任站長。
李院生曾以現場科考負責人的身份承擔了多次南極現場考察科研任務。在中國首次埃默里冰架考察中,他帶領隊員建立了中國埃默里冰架冰川學觀測系統,鑽取了302米冰芯,是至今為止國際南極冰架研究中獲取的最完整、質量最好的一支冰架冰芯,開闢了中國南極科學研究的新領域,為研究冰架區域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記錄、冰架結構及冰架與海洋相互作用提供了寶貴的樣品與重要的野外觀測數據。
從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第一次將五星紅旗插在南極的大地上,到現在,中國極地考察歷經了37年的發展。一代又一代南極科考工作者見證了中國南極科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過程。李院生2019年在做客央視《開講啦》「我的時代答卷」系列節目時,動情地表達了對於科學考察工作的熱忱,「我們個人很渺小,在強大國家的支撐下,有幸做了這件事情,成為參與者、見證者、實踐者。」
關注"南大招生小藍鯨"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京大學官微、中國農工民主黨、江蘇衛視、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