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廈門市中醫院肝三科副主任醫師鄭瑩接到一通「特別的」來電。電話那頭,是10年前她主管的一位病人的兒子。特別之處在於,對方不為問病,也不為尋葯,而是為了還10前鄭瑩借給他的醫藥費。
「記得那時候他就十八九歲吧,他的媽媽因為肝硬化住進我們病區,我是他媽媽的主管醫生。住院期間,他的媽媽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必須儘快手術。當時他聽到還需要再交手術費時心情很低落,因為他給他媽媽治病已經湊了幾千塊錢,已經沒有能力再拿出更多錢了。」鄭瑩回憶說,「我看他一個小男孩特別為難,當時病人的病情十分緊急,如果沒有及時手術,很可能一條人命就沒了,我就把我銀行卡里的7000元錢轉給了他。他寫了一張借條給我,上面有他的姓名、身份證號、聯繫方式。」
鄭瑩說,男孩在他媽媽出院後的兩個月里,先後還了兩次錢,每次都是1000元,之後就沒有聯繫了。知道患者家庭困難,她也沒打電話催他還錢,慢慢地,就淡忘了。
四五年前,鄭瑩換錢包時還看到了那張借條,但她早已不指望能收回這筆欠款,心想「病人好了就行了」,於是隨手把借條扔了。
「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他還記得這事,手頭一寬裕就來還錢了。」鄭瑩說,「接到還款很開心。和諧的醫患關係需要醫患雙方共同維繫,將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鄭瑩醫生(左)與患者溝通交流
鄭瑩從醫22年,在同事和患者眼裡是一位十分熱心的醫生,今年上半年,她還幫一個腿部不舒服從外地來就診的患者墊付了檢查費用。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她表示,這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和錢比起來,生命是無價的,能讓患者繼續得到救治比較重要。
來源:福建衛生報記者 鄧劍雲
編輯:楊小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