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張VHL病靶向葯處方落地,精準治療終結「無葯可用」時代

2025年5月22日,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龔侃教授開出了全國首張用於治療vhl病(希佩爾-林道綜合征)的貝組替凡處方。這一紙處方不僅讓一位飽受多器官腫瘤困擾的患者重燃希望,更標誌着我國對vhl病的治療從「一刀切」的手術時代邁入「系統性靶向治療」新階段。這場從「無葯可用」到「精準打擊」的醫學變革,為超萬名中國vhl患者打開了生命的新通道。

vhl患者的診療之變

從「手術馬拉松」到「一葯控全局」

對vhl病患者而言,過去的生活猶如一場永無止境的手術馬拉松。首張處方的患者6年前體檢發現腎、胰腺和腦部多發腫瘤,每年需多次往返北京複查。「最怕聽到『手術』兩個字,尤其是腦部腫瘤位置兇險,術後複發更是家常便飯。」他的經歷是vhl患者群體的縮影——數據顯示,我國vhl患者60歲時外顯率高達97%,平均壽命僅62-63歲,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母細胞瘤和腎細胞癌是主要死因。

傳統治療依賴手術切除,但vhl病的腫瘤如同「割不完的韭菜」,患者往往經歷多次手術,甚至面臨器官功能喪失的風險。龔侃教授指出:「當腎臟腫瘤直徑超過3厘米時指南建議手術,但我們的研究發現,4-7厘米的腫瘤轉移風險顯著增加,必須更早干預。」這一困境在貝組替凡問世後迎來轉機。作為全球首個口服hif-2α抑製劑,該葯通過阻斷腫瘤生長的核心驅動因子,首次實現了從分子層面抑制多器官腫瘤的系統性治療。

解碼「不定時炸彈」

vhl病的遺傳之謎與治療困局

vhl病全稱希佩爾-林道綜合征,因vhl抑癌基因突變引發,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國際發病率約為1/36000至1/91000,我國患者群體預估超萬人。基因突變導致vhl蛋白失活,進而引發缺氧誘導因子(hif-α)異常上調,刺激多器官腫瘤生長。患者體內猶如埋藏「不定時炸彈」:腦和脊髓的血管母細胞瘤可能導致癱瘓或猝死,腎細胞癌可能引發腎衰竭,胰腺腫瘤甚至導致糖尿病。

更棘手的是臨床認知不足。2020年對全國327家三甲醫院泌尿外科醫生的調查顯示,僅8.7%的醫生能準確識別vhl病典型癥狀,91.3%的醫生僅「聽說過該病但不了解診療要點」。為此,2021年龔侃教授牽頭成立中國泌尿系統遺傳及罕見病聯盟,推動多學科診療(mdt)模式普及,並通過ai輔助眼底影像識別等技術提升早期篩查能力。 

改寫治療史的「精準抑製劑」

貝組替凡的誕生,源自對腫瘤缺氧微環境中hif-2α蛋白作用的突破性研究。該蛋白作為腫瘤生長的「核心驅動因素」,促進血管生成與細胞增殖。貝組替凡作為新型口服hif-2α抑製劑,可特異性結合併阻斷其信號傳遞,切斷腫瘤營養供給。國內臨床研究顯示,接受治療的中國vhl患者中,腎細胞癌客觀緩解率達83%,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母細胞瘤緩解率60%,且藥物安全性可控。

這一創新葯的意義遠超療效數據本身。過去,視網膜血管母細胞瘤、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等病變無葯可治,患者只能依賴高風險手術。如今,貝組替凡為多器官腫瘤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並為「先藥物降期再手術」的序貫治療策略奠定基礎。龔侃團隊正探索其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聯合應用,以應對潛在耐葯問題。政策層面的「中國速度」同樣關鍵——貝組替凡從臨床試驗到上市僅用3年,罕見病目錄更新、醫保談判與審批綠色通道,共同加速了創新葯普惠進程。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