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巴基斯坦的4歲女孩艾莎患有重型地中海貧血症,近日在上海通過中國原創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治癒,擺脫了長期輸血依賴,重獲健康生活。作為全球首位接受這項中國技術治療的外籍兒童患者,艾莎的康復案例具有特殊意義:不僅突破了重型β-地中海貧血症「終身輸血」的傳統治療困局,實現了「一次治療,終身治癒」的醫學突破;另一方面,這一成功案例將加速推動中國原創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轉化進程,為全球更多患者帶來治癒希望。
跨越國界的生命救援,改變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命運,更見證了中國醫療技術為全球患者打開希望之門。艾莎獲得成功治療的好消息上了網絡熱搜,其中有一條網評引發深思:「他們終於意識到強大的國家才是最好的依靠,而這也是我們中國來時的路,願拉別人一把。」這句話看似樸素,卻道出了國際醫療合作的意義:國家的強大,醫學技術的進步,不是孤芳自賞的勳章,而是要為更多人遮風擋雨。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在自身醫療資源匱乏之時,仍向非洲派出首批醫療隊。如今,當我們在基因編輯領域實現突破,第一時間將技術用於救治發展中國家患者。中國的國際醫療合作之路,始終帶着「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他人撐傘」的溫度。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隨着醫療技術和品質的不斷躍升,也為上海發展國際醫療服務帶來了更多可能性。隨着群眾生活水平提升,健康與養生的需求日漸增加,疊加交通便利等因素,上海接診的跨國病例日漸增多,國際醫療已成為快速增長的產業之一。因此,發展國際醫療,也成為近年來上海加快建設國際醫學中心城市的重要舉措。
上海作為中國醫療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國際化探索已積累了豐富經驗。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上海就在全國率先開展涉外醫療服務;2017年,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入選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標誌着上海在國際醫療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去年,上海發佈「國際醫療服務規範」地方標準,並發佈「推進上海國際醫療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展現了上海在醫療國際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
從最初的涉外醫療服務起步,到如今逐步完善的國際醫療標準體系,上海始終秉持「服務本土、惠及全球」的理念,在醫療技術創新與國際化發展間構建橋樑。這些探索實踐正在為全國醫療對外開放提供可複製的經驗樣板——提升本土醫療服務質量形成內生動力,同步增強對國際患者的服務吸引力,這正是上海發展國際醫療服務的創新路徑。
正如艾莎媽媽所說「中國是我最愛的國家」,這一感人話語背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跨國醫患情誼的溫度,更是中國醫療技術給全球患者帶來的新生希望。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像艾莎這樣的患者,在中國醫療技術的幫助下,重燃生命之光,開啟全新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