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長壽老人們存在生活習慣、飲食上的偏好和差異,但他們大都有個共同特徵——勤快。這份勤快並非單純的身體忙碌或高強度運動,總結起來可概括為「四勤」。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哪些器官要勤用,教你科學地「少靜多動」。
01
長壽者勤用4個器官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慢病防治與管理分會名譽會長張韜玉說,「四勤」主要體現在4個器官上。
腿勤走,強肌固本
《英格蘭運動醫學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顯示,40歲後,日常活動量極少的人群,每日步行時長增加至111.2分鐘,整體壽命有望延長近10.9年。
步行,尤其是快走,可調動全身體積最大、力量最足的下肢肌群。
只要邁開雙腿就能激活下肢肌群,如果步幅大、速度快、踮腳尖,對肌肉的刺激更強烈,能加大能量消耗,還可以促進遠端血液迴流至心臟。
手勤練,健腦釋壓
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曾發現,從事手工等活動的70歲以上老年人患輕度認知障礙、痴呆症的風險更低。
無論是書寫、編織、摺紙等精細動作,還是拉彈力帶等抗阻訓練,都能刺激大腦皮層,提高神經的敏感度和控制力,使大腦更靈活。
嘴勤張,啟智養胃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都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更長壽,全因死亡率可降低約10%,總體生存時間也更長。
增加交流頻率能活絡面部肌肉,傾聽和表達還可提升大腦理解、傳遞信息的能力,使思維更敏捷、語言更流暢。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氣象醫養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天晨補充,「嘴勤張」體現在飲食中,主要是「細嚼慢咽」。
保證牙齒充分研磨食物,從而激活唾液澱粉酶,率先將食物消化、潤滑,並給胃腸足夠的反應時間,可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
腦勤思,怡情抗衰
《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響因素跟蹤調查》顯示,保持好奇心,多接觸新鮮事物是百歲老人的顯著特徵之一。
大腦是機體的總指揮官,思考是保持大腦活力的「體操」。勤思考的關鍵是保持好奇心、保持學習,比如堅持閱讀、學習新樂器和新知識等。
02
很多病其實是懶出來的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累計每天靜坐時間為8.8小時,輕度體力活動時間為5.7小時,中重度體力活動時間僅10.4分鐘。
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可以說,不少疾病皆由「懶」生。
高天晨表示,長期久坐少動,脊柱、骨盆區域的負荷增大,顯著增加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發病風險。
長期鍛煉不足,全身肌肉過於鬆弛,力量逐漸減弱,腸胃蠕動和血液循環速度也會減慢,更易出現消化不良、便秘等。機體平衡能力、穩定性下降,跌倒和受傷風險增加。代謝變緩、能量消耗減少,易堆積脂肪引發肥胖,肥胖又是動脈粥樣硬化、「三高」等慢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刊發的研究證實,相比於每天坐姿時間低於9.3小時者,超過11.6小時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57%,即便運動也難以完全消除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更是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僅次於高血壓、吸煙和高血糖。
03
如何有計劃地「少靜多動」
在快節奏生活中,不少人因「沒時間」「太累」等原因,難以邁出動起來的第一步。專家們建議,打破這一困境,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找碎片時間運動
比起專門抽出一大塊時間運動,化整為零的鍛煉相對簡單,容易讓人付諸行動。
比如,上樓不坐電梯,選擇爬樓梯(以身體舒適為前提);飯後散步10~20分鐘;每坐30分鐘就起身活動1分鐘(如靠牆靜蹲、提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提前1~2站下車,步行前往目的地。
強度一點點遞進
平時很少運動的人,如果一開始就進行高強度運動,不僅受傷風險高,還容易讓人產生抵觸心理。
建議從散步這一簡單項目先養成習慣,然後循序漸進地增加速度、步幅、時長。
隨着機體逐漸適應,可能會自發想要提高強度,開始嘗試慢跑、騎行、力量訓練等。
老年人的體力有所衰減,更適合太極拳、八段錦等相對柔和的運動。
尋找運動搭子
參加羽毛球、乒乓球俱樂部,或組建健身群等,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鼓勵、彼此監督,更能讓人長期堅持下去。
除了結伴運動外,「手工社交」這類非言語協作,可避開社交焦慮的常見觸發點,雖然互不打擾,但彼此仍在相互陪伴。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更生提醒,勤快也不能過度。
比如,有些人白天久坐,特意在晚間進行高強度運動,因與睡覺時間相隔太短,機體過於興奮,難以入睡,生物鐘被打亂,長此以往反而是對健康的損耗;也有人已經十分疲憊、氣喘吁吁、肌肉酸痛、乏力,仍咬牙堅持,反而會增加運動損傷風險,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