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 以女性多見,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後逐漸導致全身關節及多系統受累, 乃至關節畸形的疾病。
在國外,每1000人中約有5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我國RA發病率為14.7/10萬。
RA的潛在病理包括進行性或慢性的滑膜炎症,分泌各種炎症細胞因子及後期血管翳形成,損害肌腱、韌帶,進而損傷關節軟骨,導致受累關節周圍的骨侵蝕,最終造成關節功能障礙,甚至出現關節畸形。
既往多項研究表明,不同性別的RA患者間炎性水平、疾病活動度及併發症等均不同。未經及時且正規治療的RA患者大多數在2年內便可出現關節不可逆的破壞,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加重病人痛苦。也有報道表明病程早期發生骨侵蝕與進展及較差的預後有關。
而雙手關節的功能對於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極其重要,一旦出現關節功能異常,將導致患者的精細活動受限,如骨侵蝕進一步加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因此,早期發現雙手關節的骨侵蝕,並進行干預,就可以儘早控制骨侵蝕的發展,最大可能地改善患者的預後,保護患者的關節功能。
對於手部小關節關節檢查目前常用方法有關節X線、肌肉骨骼超聲(MSUS) 及關節MRI。關節X線是一種方便快捷的檢查方法,其可以檢查關節狹窄及骨質破壞,但X線對於關節軟組織的檢測並不靈敏,因此其無法發現早期關節改變,誤診率高。
肌肉骨骼超聲(MSUS)和MRI均能夠敏感地檢測RA的表現。但影像學檢查需要一定的時間及經濟成本,不如臨床指標便捷。
類風濕關節炎與骨侵蝕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老年女性多發,是風濕科常見的累及全身系統的一種疾病,其發病機制仍未明確,常以手小關節起病開始,逐漸累及餘下周圍關節。表現為對稱性關節炎,晚期常導致關節受損畸形,功能障礙。
人體骨骼主要由松質骨和密質骨組成。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中,不管是松質骨還是密質骨,均可發生骨侵蝕,導致骨關節局部的骨質管流失(骨溶解)。一般從皮質骨開始,逐漸破壞骨外組織與骨髓腔小梁間隙間的屏障,最終骨小梁消失。
類風濕關節炎與骨侵蝕之間的發病機制
人體的骨代謝是由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維持的骨吸收與骨形成之間的動態平衡,骨侵蝕是由破骨細胞主導的,它是體內獨一無二的、擁有骨侵蝕作用的細胞。
RANK/RANKL/OPG系統:該信號通路通過活化、募集破骨細胞,參與骨吸收與骨形成。
破骨細胞分化因子(Receptor of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是一種表達在成骨細胞前體細胞的膜結合TNF 受體,屬於TNF受體家族。
它能與核因子κB活化因子(Receptor of Activatorof NF-κB,RANK)和護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兩種配體結合。
當 RANKL與RANK結合時,破骨細胞得以激活並分化,骨吸收增強。
當 RANKL與OPG結合時,因為RANKL與OPG結合力優於RANKL與RANK 之間的結合力,從而起到阻斷RANKL與RANK結合的作用,以此阻礙破骨細胞的分化成熟,抑制骨吸收。
總的來說 RANK/RANKL/OPG系統在骨代謝中維持平衡起了重要作用,破骨細胞的形成與骨侵蝕密切相關。
Wnt信號通路在骨侵蝕過程中的作用
Wnt信號通路是以β-catenin為關鍵信號節點的通路,它能通過增強 OPG的表達從而促進成骨細胞的生成與新骨生成。
當 Wnt/β-catenin表達減少時,OPG的表達也會降低,兩者呈現出一種線性關係。然而Wnt/β-catenin表達減少並不影響RANKL或RANK的表達。
研究發現Dickkopf-1(DKK-1)能阻斷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從而減少OPG的表達增強骨吸收,它同時還能干擾Wnt信號系統增強RANKL 或M-CSF的表達增強骨吸收。
自身免疫、炎症因子與骨侵蝕
抗瓜氨酸蛋白抗體(抗CCP抗體):抗CCP抗體起初是作為獨立預測骨侵蝕的一種血清指標,抗CCP抗體能與破骨前體細胞表面的瓜氨酸波形蛋白結合,促進破骨前體細胞分化為破骨細胞,增強骨吸收。
巨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M-CSF是由成骨細胞和間質細胞產生的,M-CSF一方面可以誘導增強破骨細胞RANK的表達,從而增強骨吸收。
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與早期破骨細胞前體細胞表面同源受體c-fms/csf1-/CD115結合,上調破骨細胞的生成,進而促進骨吸收。
促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stosis factor alpha , TNF)、 白細胞介素1( interleukin, ILH)、IL6、IL11、IL15、IL17等是被研究最多的促炎因子,它們都可通過與其相應的配體或受體結合上調RANKL或 M-CSF的表達增強骨侵蝕。
如TNF-α能促進成骨細胞表達RANKL和骨髓基質細胞表達M - CSF3-19;IL6與SIL-6R結合能促進滑膜成纖維細胞上調RANKL的表達;高水平的IL17可能促進關節的進行性破壞。
影像診斷的研究進展
類風濕關節炎合併骨侵蝕通過早期診斷、早期干預診療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類風濕關節炎並發骨侵蝕的診斷就顯得尤為必要。
作為臨床診療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CT、MRI,在RA 合併骨侵蝕的診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早期發現關節的骨侵蝕程度及為其評級,然而它們的缺點是敏感性不高。
X線作為一種常規RA評級的一種影像學指標,CT對骨髓的病灶不夠敏感,容易產生誤判。隨着MRI成像技術的發展,成像序列也逐漸增多,成像序列之間各有特點。
GE序列快捷;STIR序列能清楚顯示髓內情況,能夠更好的顯示骨與骨髓的病灶。有研究表明,MRI能發現類風濕關節炎合併骨侵蝕早期的病灶變化,為診療提供依據,做到在早期干預病程,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還能作為預後隨訪檢測的影像。
骨侵蝕與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僅次於骨侵蝕的關節外骨質丟失的一種改變,在長病程和活動度高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易見。
有許多研究表明骨質疏鬆是骨侵蝕早期的一種表現,就機制而言,兩者具有相同的病理機制。然而闡述兩者之間內在關係的相關文獻並不多。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骨侵蝕的危險因素
有研究表明,絕經、病程的長短、疾病活動度與骨質疏鬆的發生密切相關。就危險因素而言,誘發骨侵蝕與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相似。(1) RA患者中的絕經後女性由於體內性激素代謝、炎癥狀態變化,是骨質疏鬆的好發人群。
(2)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病程越長,關節組織附近的炎症比較嚴重,對長期處於活動期的患者更是如此,這些患者骨侵蝕比較嚴重,關節破壞程度較大。同樣說明了隨着類風濕關節患者的病程延長,其骨侵蝕程度會逐漸嚴重。
(3)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疾病活動度增高,IL-6、RANKL 等會上升。IL-6、RANKL等能通過作用於RANK/RANKL/OPG系統,使得破骨細胞增生導致骨侵蝕的發生。因此,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疾病活動度是誘發骨侵蝕的危險因素。
滑膜炎會導致關節內產生大量的促炎因子,導致破骨細胞生成增加,骨吸收增強,進而產生骨質破壞。滑膜炎可作為預測類風濕關節炎合併骨侵蝕患者X線片檢查評估骨侵蝕的危險因素,還可作為預後及隨診觀察的指標。
另外,類風濕關節炎合併骨侵蝕的患者使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時,發現MRI影像學表現的骨髓中的水腫,即骨水腫是骨侵蝕的獨立危險因素。總的來說,滑膜炎與骨水腫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骨侵蝕的影像學危險因素。
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等炎症指標是反應體內炎症程度較為直接的實驗室指標,ESR、CRP值升高的越多,表示患者體內炎症越強烈,這些促炎因子能促進破骨細胞前體細胞轉化為破骨細胞,從而加強骨侵蝕,是骨侵蝕的直接影響因素。
這與本研究是一致的,ESR、CRP等在類風濕關節炎合併骨侵蝕組與類風濕關節炎不合併骨侵蝕組具有統計學差異。
人們對類風濕關節炎有了一定的認識,「炎症」和「破壞」 是RA骨免疫和骨代謝中緊密相關的通路,在這兩條途徑中,RANK/ RANKL/OPG系統是中心環節,與骨侵蝕聯繫密切。
干預途徑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能起到干預骨侵蝕發展的過程,減少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骨質破壞或骨量丟失的作用。骨關節的MRI與超聲要優於X線片及CT,能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發現骨質破壞及骨水腫等。
就危險因素而言,我們需要積極干預能干預的危險因素,如干預患者的炎癥狀態或阻斷骨代謝中破骨細胞增生的途徑。
當然對於不能干預的危險因素,如病程、絕經等,可以整合多個影響因素制定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綜合治療方案,干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骨侵蝕的發生和發展,提高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後期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