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只住兩星期,之後體面離開…這樣「等死」的病房,已有4200個

文|樂見Talk

編輯|樂見Talk


「聽說只要進來這種病房,最多也就住院兩個星期,就可以體體面面有尊嚴的離開人世間了」。

網友口中這種可以安心等死的病房,讓人不禁聯想到咱們國家是不是也有「安樂死」了呢?

「沒攤到自己身上,不會體驗到那種感覺,癌症等大病到了後期太痛苦了……」

如果我國真的可以「安樂死」了,那對有些病人而言確實是一種「福音」。

事實究竟如何呢?

我國是不是真的有「安樂死」的病房?

據說還輻射了全國高達185個地區?

安寧病房的病友們

王學文

年僅45歲正值壯年的王學文被檢查出患了腮腺癌,已經是晚期了,醫生診斷他的生命也就兩三個月光景了。

聽聞此噩耗,王學文的身子晃了幾晃,精神幾近崩潰,而他的老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更是一夜之間愁的頭髮都幾乎白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天下有幾個母親能坦然面對的呢?

當生命只剩下兩三個月的時間,治療又沒有多大意義的時候,王學文不希望自己毫無尊嚴的死去,就開始說服母親,要住進上海的一家安寧病房。

起初母親自然是強烈反對,哪個母親不想拼一拼再救救的兒子呢,哪能就睜眼看著兒子放棄治療呢?

可世事就是這麼無常,誰都沒有想到,王學文本來是想來這裡「等死」,但沒想到自己居然熬過了六個多的年頭。

而在此期間,王學文跟家裡人的心理變化也是很大的,母親慢慢接受了兒子早晚要離開自己的事實,王學文在看到身邊很多病友過世後,心態也變得平和了,「大家都會走那條路,只是早晚問題」。

甚至還在第五個年頭,覺得自己能放下一切了,該離開了,特意讓醫院給自己再舉辦一次生日宴會,同時讓母親再給自己做最後一次大餐,吃飽喝足後一家人拍下了最後一張合影。

這次離別,更像是一場歡送,大家都做好了心理準備,但幸運之神又一次眷顧了王學文,他再次挺了過來,反而第二天隔壁床的一個叫做舒國的老兄弟走了。

王學文切給老兄弟的蛋糕他還沒捨得吃,就去了另一個世界。

王學文獃獃的把玩着老人孫女送給自己的八音盒,再次感受到生命的變幻莫測。

說真的王學文這幾年也辛苦異常,腮腺癌的威力很大,王學文的胳膊跟腿早都已經萎縮的不成樣子了,稍微動一下渾身都會疼的發抖,吃飯喝水也是困難重重,已經很久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了。

但王學文還是很感恩,尤其是每個月一次洗完澡的時候,他感覺自己又重生了,不管怎樣,自己還活着,還能讓母親有個念想,而且這幾年來,自己是很體面的也保留了自尊。

不過雖然王學文越來越樂觀了,病情還是越來越嚴重,最終在入院的第六個年頭,解脫離去。

好在這個時候,他已然做好了完全的準備,是很平和的離開人世的,而他的母親,也不再如當初那般捨不得兒子,王學文的離開反而讓她長舒一口氣,「兒子總算不用再受折磨了」。

梁金蘭

其實你只要看過人間世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像王學文這樣的病人,在這家醫院還有很多,只不過有像王學文一樣,熬過了醫生說的時日,也有的像梁金蘭,住院沒多久就離世的。

梁金蘭已經72歲了,做了一輩子醫生,治病救人無數,可命運並沒有因為她救死扶傷就放過她。

退休後的梁金蘭得了胸腺癌,已經跟命運抗爭十幾年了,這次複查同事給她的診斷是只剩下二十天左右的壽命了。

梁金蘭知道同事沒有騙她,而且這麼多年的職業生涯,梁金蘭早已把生死看淡,既然掙扎沒什麼用,不如在剩下的日子裏平靜的等待死亡的來臨,安寧病房就是最好的歸宿。

本着這樣的心態,梁金蘭自從住進來,就開始了有條不紊的處理一些還掛心的事情。

她先是寫了一封信,還特意錄製了視頻,拜託醫院在自己去世後交給自己的家人跟朋友。

梁金蘭接下來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老伴陶家林了。

陶家林的腦梗問題很嚴重,平時不但很容易健忘,行動也多有不便,就這樣還十幾年如一日無怨無悔的照顧梁金蘭。

陶家林的付出和愛,梁金蘭記在了心裏,所以梁金蘭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的活下去,雖然生了很嚴重的病,但好歹人在,怎麼也能陪陪老伴,順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可這次梁金蘭心有餘力不足了,雖然對老伴陶家林很抱歉,但有些事她真的做不到了。

於是在醫院跟老伴過完重陽節後,梁金蘭開始做陶家林的思想工作,讓他趕緊去找一個好的養老院。

這十幾年因為自己的病,女兒也很辛苦,況且她的小家庭也需要照顧,梁金蘭不想再那麼自私的讓女兒繼續操心老伴。

況且養老院人多,梁金蘭希望老伴陶家林在熱熱鬧鬧中慢慢忘了自己,以後得日子都能開開心心。

既然這是梁金蘭的心愿,陶家林也就同意了,他一輩子都聽梁金蘭的,這會妻子都要走了,他更不會忤逆,至此梁金蘭沒有任何遺憾了,隨時準備着離開這呆了幾十年的人世間。

梁金蘭的同事對她的病情診斷也確實嚴謹,在梁金蘭進入安寧病房的第19天,梁金蘭再也撐不住了,於是陷入了昏迷

被梁金蘭攆去熟悉養老院環境的陶家林聽到這個消息,在路上忍不住痛哭失聲,他本以為自己聽話,妻子就會出現奇蹟,誰想到……

陶家林此時就像個小孩子般無助,好在當他趕到醫院的時候,梁金蘭雖然神志不清了,但似乎還在堅強的等着自己。

陶家林如往常那般握緊了妻子的手,這是他能感覺到妻子的最後溫度了,又絮絮叨叨說了一些話,而妻子就在陶家林的戀戀不捨中永遠閉上了眼睛。

之後醫院按照梁金蘭的遺願,把信件跟視頻交到陶家林的手中,信中的梁金蘭對這個世界還是戀戀不捨,不過視頻中的梁金蘭臉上卻是掛着如釋重負的笑意。

「至少走之前,她是快樂的」,這對於陶家林來說,也算不小的安慰了。

這就是網友口中的「安樂死」病房,每天在見證着無數生離死別。

但死亡是灰色的,這裡是彩色的。

我國有了「安樂死」病房?

網友口中的「安樂死」病房確實是存在的,只是可能跟大家理解的有點不一樣。

這個「安樂死」它不會延長誰的壽命也不會縮短誰的壽命,不會加速誰的死亡也不會延緩誰的死亡。

它於1967年誕生在英國,經過五十幾年的發展演變後傳入我國,它的服務對象是臨終的那些重病患者。

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不會為病人提供醫療措施,只是給他們一個舒適的環境,讓他們的身體以及心靈得到鬆綁。

在沒有醫療搶救等措施維持下,讓病人以最舒適的方式平靜的等待死亡。

總之就是讓這些病人能夠在這裡得到「善終」。

我國的這種機構最早出現在上海的靜安區

這種情況下的「安樂死」,似乎我們把它稱為「安寧療護」或者「臨終關懷」更加妥帖。

不同於普通醫院一眼望去的慘白一片,這裡不管是牆壁還是窗帘床單,甚至連護士們的工作服也是溫馨的、多彩的。

而且不光房間的採光非常好,每個人床頭會擺着花瓶,還插着鮮艷欲滴的花。

窗外則是各種綠植,還有小池塘,能聽到汩汩的流水聲。

病人們的身上不再會被插滿各種管子,更像是在這裡休閑度假,只是周圍多了醫生的保護,哪裡不舒服醫生會第一時間出現,幫助他們緩解。

能在臨終之前,以普通人的身份開心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了。

因此很多病人都選擇來到這裡,上至一百多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孩子。

雖然住進來這樣的病房,就意味着要準備迎接死亡了,但好在跟這個世界離別之際,是以有尊嚴的方式離開的,就像王學文,梁金蘭,安寧病房給他們保存了最後一絲自尊。

根據國家衛健委消息稱,目前我國安寧療護試點已經覆蓋多達185個市(區)北京天津湖南浙江等全國大部分城市都有這樣的試點,模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了。

全國現在設有安寧療護科的醫療機構已經有4200多家了,也從住院拓展到了居家、門診,甚至最近還推出了遠程服務。

現如今的醫學是越來越發達了,但疾病隨之也在發生着各種改變,很多時候,有些病依舊還是無法治癒,大家還是要面對死亡。

這就形成了一次生死抉擇,有些人想要跟命運拼一拼,看是否能通過醫學創造奇蹟把自己留在人世間。

而有些人更希望及時止損,用有限的時間,多陪陪家人,體面有尊嚴的死去。

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呢?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