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糖友問:尿裏面有泡泡是怎麼回事?雙腿為什麼會突然腫起來?......
其實這都有可能是糖尿病腎病的表現,如果不能及早發現和干預,隨着病程的進展,有些患者最終很可能會發展到「尿毒症」!糖尿病腎病已經很普遍了,10個糖友裏面有2-4個人都有,快來測一測,看你中招了沒?
這6個表現
提示可能得了糖尿病腎病
1.泡沫尿
尿液中出現泡沫提示可能是蛋白尿,是腎臟受損時白蛋白漏出到尿中引起的。
健康的腎臟,排出的尿液清澈幾乎沒有泡沫,而糖尿病腎病患者出現的泡沫尿,其泡沫細小而多,綿密如啤酒沫,且久經不消散。
--
並非所有泡沫尿都是糖尿病腎病引起的,以下幾種情況也可能導致尿液中出現泡沫,但與糖尿病腎病沒關係。
(1)排尿過急:在尿液的強力衝擊下,空氣和尿液混合在一起,容易形成泡沫,但這種泡沫尿完後很快就消散了。
(2)尿糖增高: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含有大量糖分時,可以使尿液張力增高而出現泡沫,這種泡沫也會很快消失。
(3)尿路感染:泌尿道感染時,炎性分泌物增多可增加尿液表面張力引起泡沫尿。另外,如果感染的是某些產氣菌,尿液也會出現氣泡。不同點是,尿路感染情況下,大多會伴隨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
2.夜尿增多
正常情況下,成人白天大概排尿4-6次,夜間0-1次,白天尿量佔全天2/3,夜尿量佔1/3,當夜尿增多時,可表現為夜間排尿次數增加或者尿量增多:
• 連續多晚起床排尿次數≥2次。
• 持續出現夜尿量佔全天尿量的一半以上或者>750ml。
這可能是腎功能受損後腎小管濃縮功能減退引起的。
--
日常生活中,夜尿增多,也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導致的,大家不用過於緊張。
睡前飲用大量液體:包括水、濃茶、咖啡等飲料,攝入水分增多了,產生的尿液自然也多。
精神因素:白天遇到高興或難過的事情,情緒波動,晚上依舊精神緊張,輾轉難眠,夜尿頻率也容易增加。
3.水腫
腎功能受損使大量蛋白尿排出後,血漿中的白蛋白濃度會下降,滲透壓變化導致血液中的水分會滲到組織間隙中,從而引起水腫。
同時,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導致尿量減少,體內的水分排不出去也會聚集在組織間隙。一般表現為雙下肢或眼瞼水腫,嚴重者可出現全身水腫。
--
普通人久坐或久站,血液循環不暢也會導致水腫,但一般短時間就會恢復,水腫部位還有彈性,按下去馬上會反彈。如果是糖尿病腎病引起的水腫,持續時間會比較長,水腫部位按下去會有明顯的坑,反彈比較慢。
4.視物模糊
當糖友出現視力下降,看東西看不清楚時,要當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可能。
而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樣都屬於微血管病變,兩者常相伴而生。所以,出現視物模糊的時候,也要警惕糖尿病腎病發生的可能。
5.血壓高
糖尿病患者出現血壓高,可能是糖尿病腎病引起的。
一方面是由於腎臟排鈉減少,引起體內水鈉瀦留及血壓升高;另一方面,受損的腎臟會分泌「腎素」,引起血管收縮,導致高血壓。
6.貧血
貧血常常表現為甲床、口唇及眼結膜蒼白、面色萎黃,往往也是糖尿病腎病導致的後果。
腎臟可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促紅素),刺激骨髓造血。腎臟受損後,促紅素分泌減少,造血量就會減少,從而引起貧血。
五招避免變成尿毒症
如果糖友已經合併慢性腎病,要做好綜合治療,《2022年臨床實踐指南:慢性腎病患者的糖尿病管理》中給出了5點,糖尿病腎病患者照着做,避免發展為尿毒症。
糖尿病腎病綜合治療金字塔
1.定期檢查
糖尿病腎病是不斷發展的慢性病,確診後需要定期監測尿白蛋白與肌酐比值(uacr)、估計腎小球濾過率(egfr)等指標,以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和決定是否調整治療措施。
@圖片來源 攝圖網
確診後至少每年複查1次,對於腎臟損傷程度高的糖友,醫生可能會要求更頻繁的檢查,具體請遵醫囑。
2.控制飲食
出現腎功能受損的糖友,在吃這方面,除了做好飲食控糖外,還要特別注意蛋白質和鈉鹽的攝入量。
✍ 低蛋白飲食:
對於未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每天蛋白質攝入量不要超過0.8g/kg(體重);
而透析患者常存在營養不良,每天可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量至1.0-1.2g/kg(體重)。
✍ 低鈉飲食:
糖尿病腎病的患者每日的鈉攝入量應<2g,相當於5g鹽。
3.改善生活方式
✍ 戒煙限酒:
糖友應戒煙戒酒,並且減少與二手煙的接觸。
✍ 規律運動:
建議患者進行中等強度的體力運動,每周累計時間≥150分鐘。
4.科學用藥
近年來一些大型臨床研究均證實,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製劑(sglt2i)和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類藥物除了降糖外還具有心血管及腎臟保護作用。
@圖片來源 攝圖網
其中,glp-1ra類藥物是基於血糖濃度來發揮降糖功效的,人體進食後引起血糖升高,glp-1ra會刺激胰腺β細胞分泌胰島素,發揮降糖作用。而當血糖較低時,這種促胰島素分泌的作用減弱。因此引起低血糖的風險較低。
5.控制好三高
除高血糖外,高血壓及高血脂也是腎臟疾病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要像對待高血糖一樣,控制好血壓、血脂、尿酸等代謝指標。
作者:五零
來源:糖尿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