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聊了一下新加坡在去年xbb輪過程中的二次感染情況。(點擊閱讀:已經度過了xbb變種疫情的新加坡,二次感染的情況如何?)其中有讀者提到了我們和新加坡的疫苗差異問題。
我是這樣回復的:
這裡提到的紅框是下面一段,新加坡衛生部說明:新加坡的數據顯示,最低疫苗接種要求(3針mrna疫苗或者4針科興滅活疫苗),可以降低重症風險,無論是第一次感染還是後續多次感染。
中國滅活疫苗一直是新加坡的官方批准疫苗之一,即便是在奧密克戎時代也是如此。我想,一個認定「宣傳連花清瘟預防和治療新冠是違法」的國家,沒必要故意扭曲數據,讓自己的國民冒險,只為給中國疫苗背書吧。
所以我們接種的滅活疫苗在效力上的確比mrna疫苗低,這個在前年疫苗剛開始推出的時候,我就在文章中說明過。但它們之間並不是「有or無」的天差地別。
香港衛生署給出的奧密克戎疫情中,科興和輝瑞mrna疫苗接種人群病死率(死亡/確診)中,數字也和新加坡的說明類似:80+歲的老年人,接種2針輝瑞疫苗的病死率是2.26%,接種2針科興的病死率是4.29%,3針科興是2.57%,4針科興是1.74%。而完全不接種則是14.32%。
所以國產滅活疫苗雖然沒有mrna的保護力高,但也能有效降低感染奧密克戎後的病死率,如果多接種一針的確可以達到相似的效果。
說到這個數據,多說兩句:假如我們的疫苗完全沒效果,那我們最近疫情應該和香港未接種疫苗的人群的病死率相當,60-69歲人群是1.57%,其中70-79歲的是4.26%,80+的是驚人的14.32%。
再考慮到香港地區的醫療水平較高,海邊氣候,疫情第一次爆發也不在寒冬季節。我們沒有疫苗保護時的病死率或許比香港更高。
國內各個省市地方的疫情情況不同,具體的數字我現在不知道,未來我估計也沒辦法知道。但大家可以自己評估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情況,病死率是否達到或超過香港「未接種人口」的情況。
如果沒有這麼高,那可以理解成我們面對奧密克戎衝擊的時候,並非和「非疫苗接種人群」一樣,而是有一定的疫苗保護作用。
那回到我們的標題上來看,為什麼接種了那麼多疫苗,沒能阻擋住奧密克戎的爆發呢?
原因來自幾方面:第一就是我們的疫苗的確不完美。
滅活的優勢在於成熟,一方面我國有很穩定的生產技術和能力,可以滿足全民接種,成本也低,另一方面我們對於滅活疫苗的短期、長期副作用都有非常多的研究,因此更安心一些。即便如此,這一兩年也遇到不少次「疫苗風波」,如果使用的是新技術疫苗,在推廣上肯定會遇到更大的阻力。
同時滅活疫苗在減少重症和死亡方面,雖然比mrna疫苗略低,也有不錯的表現。
但是滅活也有明顯的劣勢:首先就是防感染減少傳播的能力低,相比新技術疫苗,即便接種滅活疫苗,更難實現防護屏蔽,更難減少大流行時候的傳播率。
而另外一個劣勢更為關鍵,那就是滅活疫苗的抗體水平下降更快,因此接種後形成的保護時間較短,需要更頻繁的接種加強針才能維持較高的抗體水平。
這兩個劣勢就導致了一個關鍵問題:如果沒能全民集中接種後及時放開,又沒有能不斷接種加強針,當社會整體的抗體水平下降之後,那疫苗形成的保護網就千瘡百孔了。
那能多久應該加強一次呢?
不同國家的要求不同,有些國家和地區還細分成重點保護人群和一般民眾,或者不同種類疫苗。比如香港對疫苗的建議是普通人第二針3個月後接種第三針,之後3-6個月接種第4針,再6個月後可選擇接種第5針。(免疫力弱人群對應建議間隔則是1、3、3個月)
新加坡的建議則是12歲以上間隔5個月。
為什麼要這麼頻繁的接種強化,其實大家也都看過不少類似的抗體曲線圖,比如下面是2021年11月《自然醫學》期刊上一篇討論疫苗加強針的論文圖,論文作者認為:大概在6個月的時候到達保護線之下,這個時候產生突破感染可能性就變高了,如果能在這個時候接種加強針,那麼可以繼續壓低感染的風險。
這篇論文的背景是:歐美國家的疫苗接種主要是從2021年初開始的,到了2021年底,已經很久。雖然很多國家開始進行強化接種,但強化接種的進度不快。而之後奧密克戎變種突然出現,以強大的突破感染能力,一下子擊穿了他們已經較低的疫苗抗體水平。從而引發了那一次席捲全球的奧密克戎疫情。
這是一年前歐美國家的情況,那:我們上次打新冠疫苗是什麼時候呢?
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所以更希望通過大家的一起投票來做個統計。
請選擇一下你最後一次接種新冠疫苗的時間(如果沒有完成最低接種要求,請選第一個)。
可能有的讀者會有疑問,為什麼我們不能繼續推進疫苗接種,提升抗體呢?
我不知道。所以只能用我自己的接種經歷來當例子。,這是我的接種記錄:
可以看到,我第1/2針接種屬於北京較早的一批。那時候我的想法是儘快一起推進接種,除了保護自己和親友,也讓國家有信心放開。
但之後的情況是,雖然疫苗推進速度比較快,但後續我原本認為應該跟上的逐漸放開的下一步並沒有出現,封控依舊是核心。那麼在沒有放開計劃的時候,我再接種疫苗的意義就很低了。而且我覺得秋冬季放開的可能性也不大,於是決定等到2022年再說。
而2021年底出現的奧密克戎,降低的重症致死率,和激增的傳播性,讓放開的可能性上升。尤其是後來魔都的種種情況,加上「推廣加強針」的宣傳,讓我當時認為或許很快會放開,所以就在4月去接種了加強針。
不過我又錯了,這次等了大半年。20條出來的時候,還想是不是能再加強一針,可惜並沒有這種機會:因為北京發佈可以接種第四針的新聞出來前一天,我的核酸就異常了......其實想想可能也什麼遺憾,畢竟就算接種了,抗體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到高點。
雖然從我接種加強針到感染,有近8個月的時間,也超過了半年,但我的確是在身邊的同事親友中,極少數在2022年接種過加強針的人之一,而碰巧我的癥狀(只發燒1-2個小時,沒有喉痛、渾身疼等其他癥狀)也的確是身邊最輕的之一。
我當然知道個案並沒有任何統計學的意義,也無法得到什麼科學的結論。我之所以只說自己的情況,是因為這段時間,內心一直忍不住糾結一個問題:如果在大多數人的抗體水平更高一些的時候放開,那我們付出的犧牲,會不會少一些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國內疫苗接種、抗體水平和染疫結果做相關統計和分析。嗯,可能要糾結一輩子了。
魔幻般的2022雖然已經過去,但它留下的一些後遺症並沒有完全過去。首先在這一年我們人力物力,基本都投入到核酸、隔離點和鐵板上了。對於一些更需要投入的事情反而關注不多,不只是加強針的推廣,也有新疫苗的研發生產。國外已經是在用針對奧密克戎的二價疫苗,而我們落後的距離似乎比2021年更遠。
不過,因為大範圍染疫,社會整體現在的抗體水平較高。我們用慘痛的代價,爭取到了一段寶貴的時間(短期內爆發嚴重二次感染浪潮的風險相對較低)。
但抗體一定會逐漸降低,更具傳播力的變種也一定會出現。所以現在這段寶貴的窗口期,如果能抓緊研發生產出防護力和安全性都令人放心的新疫苗,那麼我們就能有信心面對後面的風險。
我們錯過了2021年全民努力一起接種疫苗帶來的寶貴窗口,如果這次......算了,那也沒什麼好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