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 (senescence)指伴隨年齡增長機體出現的形態改變、功能減退以及代謝失調等導致機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降低的狀態。老化(aging)則指衰老的動態過程。隨着社會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水平提高,生育率降低、人均壽命延長等多因素的影響,世界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人口80歲以上老年人有1125億,到205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將佔人口總數的22%。人口老齡化問題正在以快於以往任何時代的速度發展,而伴隨人口老於化出現的健康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核心考點:什麼是健康?什麼是衰老?如何維持健康老齡化?
一、衰老的特徵變化
衰老是生物體隨年齡增長而自發的必然過程。表現為結構的退行性變和功能的衰退、機體適應性和抵抗力的減退。衰老是個體發育的自然規律,是機體逐漸趨向死亡的自然現象。從生物學角度看,衰老是由於分子及細胞的損傷日積月累,而引起機體各組織器官功能的逐漸衰竭、精神衰退、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並最終導致機體死亡。
(—)人體結構的衰老
隨着人體的衰老,機體水分減少、脂肪增多。正常成年男性全身含水量約佔體重的 60%,成年女性約佔 50%;60 歲以上男性全身含水量降為約佔體重的 51%,女性為 42%~45%。其中主要以細胞內液含水量降低為主。此外,人體新陳代謝隨年齡增長而減慢,攝入的熱能更多地轉化為脂肪儲存,並且脂肪的分佈也隨年齡增加而改變。
(二)細胞數量減少
機體發育成熟後,隨着年齡增長,各組織器官細胞數量開始減少;細胞出現衰老、萎縮、死亡;由於細胞數量減少,導致組織器官重量減少、體重降低,器官功能降低。
(三)組織器官功能降低
隨年齡增長,人體皮膚逐漸鬆弛、乾燥,並出現皺紋。視覺和聽覺下降、牙齒鬆動、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紅細胞及白細胞減少,造血細胞逐漸被脂肪細胞及結締組織替代。心肌細胞能量代謝降低,心肌收縮功能降低。血管鈣化增加、彈力降低,血壓升高。肺活量降低,肺纖維化增加。神經系統敏感性降低,消化系統、生殖系統等功能均下降。
(四)機體對內外環境的適應性降低
機體基礎代謝率、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等均隨年齡增長而衰退;體內激素水平的調節能力下降,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水鈉調節及鈣調節異常;機體的運動功能降低,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性降低等。
二、生理性衰老
衰老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主要指伴隨年齡增長而自然出現的生理性退化過程;病理性衰老則指由各種原因包括疾病所導致的機體老年性改變。
衰老的一般表現包括活動能力下降、精神不振、聽力減退、屈光不正、認知減退、關節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並隨着年齡增加而逐漸加重。這些隨年齡而出現的機體結構及功能的改變 適應性和抵抗力的減退等變化,與年齡並非呈線性和持續性相關,而是表現為鬆散的關聯。
例如,有些 70歲老人擁有良好的機體功能和健康,而另一些老人卻身體虛弱甚至無法自理。除了機體自身的生物學變化外,社會及環境因素也影響衰老進程,例如退休、生活環境改變、周圍同齡人的離去等都會對老年人的生理狀態產生影響。
健康期望壽命指不受疾病、死亡和功能障礙影響時,個體在某年齡有望以健康狀態生活的年數。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 (2018)顯示,我國2016年的期望壽命是76.4歲,男性為 75.0 歲,女性77.9歲。預計到2030年中國男性期望壽命將達到76歲,女性為79歲。健康期望壽命和平均期望壽命之間的差距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
三、病理性衰老
病理性衰老是由各種原因包括疾病所導致的非生理性早老或者機體老年性改變。生理性衰老與病理性衰老並無絕對界限。由於老年機體各系統器官功能全面下調。老年人對傷害性刺激的抵抗力降低,對多種族病的易感性增加,他們常常會出現各種非特異性原因所致的健康問題,如虛弱、尿失禁、跌倒、譫妄等,也被稱為老年綜合征。
多數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疾病諸如心血管失病、癌症、阿爾茨海默病等慢性疾病也持續增多。大部分疾病由環境因素造成,包括家庭、社區、個人生活習慣假等,這些因素可能更早就發揮作用,從而影響老年時期的健康。
例如,兒童甚至胎兒期的營養、環境因素,以及早期養成的生活習慣等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長遠影響,直接或間接造成老年時期的鄉種疾病。保持合理膳食、規律運動以及作息時間等良好生活習慣,都可有效減 少老年人機體衰竭及精神衰退的進程。
隨着中國社會人口的老齡化,我國疾病譜也在發生變化,從以傳染性疾病為主,轉向以高血壓、心臟病、腦卒中、癌症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根據《老年健康藍皮書 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2020~2022)》報告引用一項具有全國和省級代表性的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別為58.3%、19.4%和10.5%,超過3/4的居民存在多病共存情況,隨着年齡的增長,慢性病患病率提升。
70歲及以上居民傷殘調整壽命年構成中,心腦血管疾病(39.11%)、癌症(15.40%)、COPD(10.48%)占前3位。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腦卒中、關節炎等慢性病所累及人口的絕對數量及相關疾病負擔將持續增加。
四、健康老齡化
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衰老與健康報告中將發展並維持老年人完好功能狀態的過程定義為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eing)。為達到健康老齡化,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老齡化全球戰略計劃,力爭到2030 年將健康老齡化行動覆蓋到所有國家。行動主要包括建立對老年人友好的社會環境,為老年人提供持續的家庭、社區、醫療服務保障,以及加強對健康老齡化的監測和研究等。
在中國,導致老年人健康問題的主要危險因素為不良飲食習慣、高血壓、吸煙、空氣污染,以及缺乏有效運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死亡中,超過50%歸因於不良飲食習慣和高血壓。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在中國老年男性和女性中分佈不均。60歲及以上的男性中約半數吸煙,38%經常飲酒。而老年女性中缺乏鍛煉、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和高體脂指數所佔的比例則更高。
通過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策略,消除上述危險因素,可以預防和緩解許多困擾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包括約80%的心臟病、腦卒中和2型糖尿病,以及超過40%的癌症。因此,實現健康老齡化就要開展貫穿終生的健康促進工作。此外,健康促進還需立足於社會價值體系、家庭和個人。我國已經開始採取預防措施促進健康,並在部分地區試行成功。例如,我國的吸煙率自1980年以來一直處於下降狀態。目前國家正在制定新的控煙政策,目標是至2050 年使煙草使用率降低到5%。
中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佔總人回的比重持續增長。到2018年, 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49 億人,佔總人口的17.9%。未來一段時間,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預計到2040年老年人口將佔人口比重的 28%。為達到健康老齡化,亟須將改善老年人健康的非生物醫學方法納入國家的發展議程,如增加教育機會、確保人人享有包括長期照護在內的衛生保健服務、創建促進終身健康的行為如良好飲食和運動等。
文章參考文獻
[1] 醫學導論第二版-鄭銘-北京大學
[2] 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20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