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體溫基本恆定在37 ℃ 左右,身體自己能調節體溫,如排汗和中樞調節。當環境溫度高於人體正常溫度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熱,當環境溫度低於人體正常溫度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冷,我們的腦就會本能的指揮我們通過增加或減少衣服來控制身體溫度的穩定。
那為什麼要「春捂」了?我們人體在冬季保暖衣物的保護後,人體自身的調節機制已經適應了目前的平衡。如果你過早地脫下冬裝,將自己暴露在稍微溫暖但不穩定的溫度下,體溫調節機制將無法建立新的平衡,尤其容易引起身體冷熱失衡,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進而受到疾病的侵襲。同樣,「秋凍」也是同一個道理。
另外,「春捂秋凍」是一種傳統的養生方式。因為春天氣溫有升有降,需要增減衣服來平衡人體溫度,以免被雜病困擾。
冬去春來,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很大。如果過早脫下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很難適應,會降低身體的抵抗力。冬天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天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此時病菌侵襲身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道疾病,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一般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溫度時,最好繼續「忍受」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超過這個溫度的時候,可以考慮脫掉一些衣服。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冷熱的耐受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的時候沒有感到喉嚨發燙和出汗,即使氣溫略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匆忙脫衣服。如果你覺得「捂」身體會出汗,不妨儘早換衣服。否則,你「捂」着身體出汗,再被冷風吹一吹就會着涼。
另外,早春氣候變化大,即使氣溫比冬天暖和,但人體內的陽氣大部分未能及時生長和輻射。氣溫驟降,抵抗力弱的人容易感冒。所以,早春時節,要多注意保暖,不要過早脫下冬裝。尤其是清明節前,要及時關注天氣預報。進入清明節後,隨着春雨的到來,氣溫會逐漸平穩回升。這時候根據天氣變化,可以適時減少衣服。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下部血液循環比上部差,容易受寒。所以「春捂」要重點保暖手腕、腰、肚臍、小腿、腳。厚褲厚襪不宜過早減,腳常泡熱水。睡覺的時候下體蓋要厚一點。
總結
我們傳承俗語文化更應該堅持科學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民間說法。這些諺語可能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有關,也可能教會人們如何做人,說出生活的道理。總之,每一個諺語的誕生都有它的社會背景,都有它在當時的價值,但正是因為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說法並不都是正確的。我們應該以科學作為基礎,辯證的去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