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濕是夏季的主氣,燥是秋季的主氣。
最近的天氣有點乾燥,不少家人們有這樣的疑問:「秋季天氣乾燥,是不是就不需要祛濕了?」
答案是否定的,秋季需要祛濕,嚴格來說,一年四季都需要祛濕。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黃帝內經》有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意思是說,如果秋天受到濕邪的侵襲,到了冬天就會發生咳嗽。這其實就是中醫「未病先防」理念的一種體現。
而且,秋天不祛濕,如果冬天一進補,滋補的津液容易被濕氣同化,不僅達不到補養身體的作用,反而還會助長濕氣。
有些人可能就有疑問了,秋季不是燥邪當令嘛,怎麼還會有濕呢?
雖說秋季是燥邪當令,但這段時間承接着暑天的降雨,秋分前降雨都比較多,濕氣較重;
加上經過一個夏天的悶熱潮濕,身體內積聚了很多濕氣、熱毒。而過多的濕氣在體內聚集,則最終成為「濕邪」。
事實上,相較於外界的濕氣,內生的濕氣更容易被人忽略,由於季節轉變,貪涼的生活習慣如果沒有及時調整,內濕就會悄然而生。
如果經常會覺得渾身軟綿綿,沒胃口,身體重,關節酸疼,臉上的痘痘遷延不愈,便便粘膩不爽,這都是濕氣惹的禍。
說到祛濕,一般人會想到吃薏米,其實在秋天,大自然饋贈給我們了一種更好的食材!
那就是有「水中人蔘」之稱的「芡實」,和蓮藕、茭白、荸薺等8種植物並稱為「水八仙」。
芡實,滋味甘淡。中醫講淡能利水,可以把多餘的濕氣排出;同時又可收澀,更好地把補進身體的津液和精氣收納到腎里。
所以說,吃芡實,等於把全身的濕氣,換成了滋養的精氣。
食
/ 蓮子薏仁雞頭米糖水
食材:薏苡仁15克,蓮子15克,芡實15克。
做法:
1. 蓮子、薏仁、芡實洗凈,分別泡水30分鐘。
2. 食材放進鍋中,加500ml水,中火慢煮35分鐘。
3. 盛入碗里,加入一小勺糖桂花,就可以吃了。
功效:《綱目》記載,蓮子有固精氣的作用,與芡實的搭配,增加了整碗湯收斂的功效,讓身體只排出廢水,留下滋潤。
注:脾胃虛寒的人,建議把薏米炒過之後再煮,更能夠溫宜脾胃。
這裡再給大家推薦3個祛濕大穴,更是隨時隨地就能用的祛濕法寶,特別適合不方便烹煮,脾胃寒涼,以及懶人。
承山穴
尋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用力踮起腳尖時,小腿後側肌肉浮起的尾端。
通過按揉承山穴能夠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幫助人體排出濕氣。
按揉方法:承山穴按上去會非常的酸痛,如果手法重了,人會受不了,所以,揉按承山的時候,我們開始只能輕輕地按,輕輕地揉,以感覺到酸脹微痛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
陰陵泉穴
尋穴:位於小腿的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穴相對。
經常按揉陰陵泉穴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足三里穴
尋穴:位於小腿,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經常按揉,可調理脾胃,疏風化濕,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
另外,「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飲食是感受濕邪最直接的途徑,肥甘厚膩之品困脾胃,容易產生內濕之邪,出現脘腹部脹滿,甚至郁而化熱。
所以,大家在飲食上要多多留意,以清淡為宜。
滋陰潤燥,溫養驅寒
秋天氣候乾燥,如果祛濕的力度過猛,反而會使身體出現「缺水」的情況,所以在這時候祛濕,我們還要注意滋陰潤燥。
特別是秋分過後,燥氣更盛,易傷津液,容易口乾舌燥、咽喉疼痛、毛髮乾枯、大便乾結等,所以我們要從現在就重視起來。
此時,可選擇吃一些多汁、甘味、酸味的食物。其中甘味食物性質滋潤,具有緩急、和中、補益的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
而且酸性食物和甘性食物搭配在一起,可以產生「酸甘化陰」的作用,起到滋養津液、生津止渴的作用,比如酸梅湯等。
另外,還可多吃一些橘子、檸檬、葡萄、蘋果、石榴、柚子、蜂蜜、雪梨等食物,以緩解秋燥癥狀。
今天為大家推薦這款「百合鴨」,我們在養陰的鴨肉中,再加入了百合、陳皮、蜂蜜、菊花食材來調製,以加強滋陰的效果。
食
/ 百合鴨
食材:鴨肉500克、百合10克、陳皮6克、蜂蜜15克、黃菊花3克,1片姜。
做法:除開蜂蜜外,所有食材入鍋燉煮,大火燒開改小火燉至鴨肉熟爛,加適量鹽調味即可,待湯晾溫後,加入蜂蜜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百合是很適合秋天的一種食物,它味道甘甜,而甘味入脾,在滋陰的同時還能補益脾胃,只潤該潤的地方,是容易生濕,但又想潤燥的朋友首選的食物~
說到養陰,有些人又要問了:「既然秋天要養陰,那是不是不能用艾灸補陽了?」
這裡要告訴大家,其實人體最重要的是陰陽平衡,如果你本來就陽氣不足,到了秋冬還只是一味地養陰,只會造成陰陽失衡,對人體健康有害無益。
而陽氣不足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一年四季空調吹不停、無節制地大飲大食、喝冷飲、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多慮多思、工作壓力大……每一件都在消耗大量的陽氣!
再加上,秋天天氣變化多樣,寒熱交雜,早晚溫差大;皮膚腠理開合,易受寒涼,此時若人體陽氣不足,很容易受天氣刺激而出現各種不適。
此時我們就要通過艾灸來培元固本、溫養驅寒,從而調氣回陽,使陽氣充足。
給大家推薦3個適合在秋季艾灸的穴位:
關元穴
尋穴:在臍下3寸,是任脈和足三陰經交會穴。
艾灸此穴,具有調和氣血、培元固本、增強腎中精氣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命門穴
尋穴:位於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
艾灸命門穴,具有強健腰膝、溫腎益陽、固攝腎氣、調節機體活力。
太白穴
尋穴:位於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艾灸此穴以清熱祛濕、健運脾胃,起到保健防病的效果。
此外,民間素有「晝養陽,夜養陰」的說法,入秋後的作息應逐步調整為「早睡早起」的狀態。
早起可吸收自然界晨露滋養之潤(在空氣質量適宜時),利於人體適應入秋後的「燥氣」;早睡則可滋養人體陰精,對補陰有莫大的益處。
好好補氣,提升免疫
經過一個夏季,我們身體里的「氣」會被耗損不少,古人說的「一夏無病三分虛」,其中以「氣虛」是最突出的。
氣在身體裏面是負責防禦(免疫力)和供能的。一旦身體裏面氣處於虧損狀態,人體防禦能力減弱時就會出現鼻部過敏、容易感冒;當氣虛影響到胃腸消化功能,就會出現消化不良、大便稀溏。
因此,秋季想要提高免疫力,防止氣虛是關鍵,那麼我們就需要好好補氣。
說到「補氣」,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人蔘之類名貴補品。
其實不然,秋季補氣「黃芪」就足夠了,可提高呼吸系統免疫能力,還可以用於治療因免疫力低下導致的虛汗病症。
一般來說,經常有心慌氣短、神疲乏力、懶言少語這類癥狀的人,都可以考慮用一點黃芪。
黃芪的吃法多樣,可以泡水、煲湯煮粥、也可在做飯時加入少許黃芪,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到黃芪的茶飲。
食
/ 黃芪大棗茶
黃芪60克,大棗30克,加水浸1小時後,煎煮30分鐘,每日1劑,代茶飲,大棗可嚼食。
本茶飲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健脾養血作用,虛勞不足、面色無華、頭暈眼花、疲乏無力、氣短懶言、動輒汗出者可代茶飲用。
平時虛不受補、容易上火的朋友,如果擔心用黃芪會容易上火,可以改用「五指毛桃」來補氣。
五指毛桃性平、微溫,味甘,歸脾經,能健脾補肺,行氣利濕,具有補氣的作用,其效果不亞於黃芪。
食
/ 五指毛桃瘦肉湯
食材:五指毛桃15克,瘦肉50克,蜜棗1枚
做法:瘦肉切塊,焯水;五指毛桃、蜜棗洗凈,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30-40分鐘;加入適量鹽調味,晾溫飲用。
接下來,氣候會越來越乾燥,燥邪傷肺,肺司呼吸,我們會很容易出現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複發等病症。
因此我們一定要抓緊時機,滋陰潤燥,溫補陽氣,提高免疫力,才能在即將到來的深秋,以及冬天裏,平安無事。
I 甘草醫生聲明
本文僅供學習用,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我們尊重原創,若您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甘草學園公眾號、作者姓名。
若因版權糾紛、擅自試藥等引發問題,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