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名著之《外科精要》


在人類發明抗生素之前,癰疽等外科感染性疾病是極為兇險的疾病,嚴重影響着人的健康,有些歷史名人就是死於癰疽。如秦末的范增唐代孟浩然、宋代的宗澤、明代的徐達等。南宋醫家陳自明因此感嘆:「凡癰疽之疾,比他病最酷,聖人推為雜病之先。」雖然我國最晚在周代就有專門的瘍醫,其後也出現了相關醫學著作,但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為了提高癰疽的治癒率,「使臨病之際,便有所主」,《外科精要》的作者陳自明採摭群言,自立要領,編著成《外科精要》一書。

  《外科精要》重點論述了癰疽的診斷、鑒別、灸法及用藥等,分上、中、下3卷,共60篇55論。上卷22論,內容包括癰疽的概論、灸法、病因和辨證用藥規律等。中卷16論,涉及癰疽的辨證和調護,辨證包括表裡、內外、陰陽、淺深、緩急、善惡、順逆等,內容詳盡;調護包括慎起居、節飲食、戒七情,言語中肯,切合實用。下卷17論,論述了用外敷麥飯石膏、神異膏等治療癰疽,癰疽常見併發症的治療及善後,洪丞相方用蜞針法等。卷末附有癰疽經驗雜方、拾遺及附錄1篇。

  《外科精要》是較早(有學者認為是最早)以外科命名的專著,開創了外科疾病辨證施治的先河。它要求對外科疾病的辨證論治從整體觀念出發,主張內外合治,不僅內服方劑數量增加,而且外科醫療技術也有很大進步,對後世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外科精要》具有以下特點。

  全面論述癰疽的病因病機

  一、全面認識癰疽之源。癰疽多生於膏粱之人,因此,陳自明認為食物積毒為癰疽之源。過多攝入肥甘厚味,五臟六腑被熱毒熏蒸,肉腐血化為膿,癰疽「多因食物積毒而得之」,這與糖尿病並發癰瘡有相似之處。陳自明另立篇章,指出癰疽的另外五源:一是天行;二是瘦弱氣滯;三是怒氣;四是腎氣虛;五是飲冷酒,食炙煿,服丹藥。

  二、精氣壅滯不暢是癰疽發生的重要環節。若因七情過度,氣血經絡壅結而成者,屬內因;若六淫外侵,氣血受傷,寒化為熱,肉腐為膿者,屬外因;若服丹石補藥、膏粱酒面、房勞所致者,屬內外因。

  三、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導致癰疽。可以根據所發部位判斷「毒」所蓄留的臟腑,發於喉舌者為心之毒,發於皮毛者為肺之毒,發於肌肉者為脾之毒,發於骨髓者為腎之毒,發於下者為陰中之毒,發於上者為陽中之毒,發於外者為六腑之毒,發於內者為五臟之毒。

  四、把握癰疽病機的重要環節。一是重視脾胃。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谷之海,可促進飲食,以生氣血;過食肥甘、熱葯等導致癰疽,與脾胃運化不利有關,脾胃乃正氣之根本,正盛則邪衰,故癰疽治療當調脾胃。二是重視心脈。癰疽發生的重點在於心脈不通,熱毒之氣無路發泄,如果心脈流通,毒氣有路發泄則不會至內攻,治療上通心脈之騎竹馬灸法即由此而來。三是癰疽之本為寒。《黃帝內經·素問》記載:「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陳自明認為癰疽的發生之本在於寒,因此非常注重灸法在治療癰疽中的作用。


  全面總結癰疽辨證虛實

  一、根據經絡虛實進行辨證。《外科精要》從癰疽的腫勢、疼痛、脈象等方面詳述了癰疽虛實的辨證要點。腫高掀痛者,邪氣實也;漫腫微痛者,真氣虛也;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膿既出而反痛,氣血虛也;腫痛煩躁,脈洪數實,是為五實;脈細皮寒,瀉利腸鳴,是為五虛等。

  二、全面總結了表裡辨證、切脈辨證、陰陽辨證和手法辨膿等辨證方法。陳自明認為,六腑毒發於外屬陽為癰、五臟毒蓄於內屬陰為疽,並總結了相關證候和脈象特點,指出癰在表易治,疽在里難療。《外科精要》根據癰疽的膚色、硬度、熱與不熱3個方面辨析膿的有無,為手法辨膿。瘡腫赤色,按之色不變者,此膿已成也;以手按之,若牢硬,未有膿也;若半軟牢硬,已有膿也;又按腫上,不熱者為無膿,熱甚者為有膿。根據癰疽有無膿決定是否切開治療,此法一直為後世沿用。

  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一、分期治療,注重療效。陳自明認為癰疽如虎入室,御而不善,必致傷人。故治療開始就要內外夾攻、制伏毒氣不致蔓延,而後「詳察定名,是癰是疽,是虛是實,是冷是熱,或重或輕,對症用藥,無先後次序」,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這種注重療效、綜合考慮的思想與中醫「標本緩急」的觀念相吻合。陳自明根據癰疽的臨床特點將其分為膿未成、膿已成、潰膿,分別施以消其腫、托其毒、補其正氣的治則。治療宜先用內托散,次用五香連翹湯、騎竹馬灸法或隔蒜灸法,並明灸足三里穴,以發泄毒。陳自明認為,癰疽未潰,臟腑蓄毒,一毫熱葯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一毫冷葯,亦不可用。宜用敷貼之葯,閉其毫孔,若熱毒便秘,脈沉實洪數,宜用大黃等,以泄其毒,而後選用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治療。

  二、詳查證候,對症治療。陳自明針對癰疽的幾個關鍵證候,進行對症治療。癰疽發熱大渴是毒氣熾盛,急用神仙追毒丸(玉樞丹),驅下惡毒;若瘡口冷澀難合者,其內白而膿少者是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也,每天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熏之,或者神異膏外用;若瘡口緊小而硬者,此為風毒所盛,合蚣蠍散外用;癰疽已安之後,或未定之際,口舌燥黃如雞內金黃者,乃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急用加減八味丸、桑枝煎五味子湯,以滋補之。

  三、內外合治,注重香葯。陳自明認為,癰疽多為心火滯留之毒所致,艾灸可使心火流通,毒氣外泄,故對灸法治療癰疽極為重視,認為凡癰疽初起,均宜灼艾,有「治疽之法,灼艾之功勝於用藥」之說。《外科精要》詳細介紹了騎竹馬灸法、隔蒜灸法等。騎竹馬灸法作用溫和,適用範圍較廣,可用於治療多數瘡瘍。隔蒜灸法是取大顆獨頭蒜切片,置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蒜性溫味辛,主散癰疽,艾灸之熱更可助行藥力,故適用於赤腫紫黑毒甚者。灸之理一是通心脈,使熱力透達心脈,血脈流通,則上下得通;二是泄毒氣,心脈得通,則毒氣有路發泄,不致內攻。灸之穴有騎竹馬穴、熱府穴、癰疽頂部等。灸療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方可停止。灸之禁忌在腦項。灸的同時注重香葯的運用,香葯能促進氣血運行,促進瘡瘍消散或癒合,飲食調令香美,益其脾土,保養真氣。

  四、注重癰疽併發症的治療。陳自明認為,癰疽的併發症有三點:一是實熱證候、煩熱口燥、咽干、大府秘難;二是泄瀉;三是嘔逆。若有其中一項者,可投漏蘆湯、大黃等葯宣熱拔毒。若有其中兩項者為惡候,不可便歸咎於葯;若有疑似之間,但服內托散,次以五香連翹湯、沉麝湯,5~7天之後,繼之以國老膏等為破敵之需。若有其中三項者,則應明辨是熱伏於心還是氣虛,因熱而嘔者,可服內托散;因虛而嘔者,宜晨服嘉禾散;若寒熱兼有,則可用不換金正氣散。

  科學判斷癰疽預後

  陳自明根據癰疽的臨床表現,列舉了「五善七惡」。「五善」指飲食如常;實熱而大小便澀;內外病相應;肌肉好惡分明;用藥如所料。「五善」見三,則善,表明體內正氣尚強,胃氣不虛,預後多良。「七惡」指發渴而喘,眼角向鼻,大小便反滑;氣綿綿而脈濡,與病相反;目不了了,睛明內陷;未潰肉黑而陷;已潰青黑,腐筋骨黑;發痰;嘔吐。「七惡」見四,則危,表明元氣虛弱,毒氣內陷,預後多差。陳自明不僅重視整體辨證,還強調對局部癥狀的辨識,如從癰疽的大小、膚色、硬度、熱與不熱等方面進行辨析,對症治療,這種方法在外科臨床中沿用至今。

  《外科精要》問世後,其學術觀點為後世所推崇,推動了中醫外科學的發展,朱震亨為之作《外科精要發揮》,熊宗立著《外科精要附遺》,薛己以其所見長之外科學識,對《外科精要》全面校注,詳加按釋,並附載病案。至今,《外科精要》仍為中醫外科的必讀之書,足以垂範後世,啟迪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