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張弛 董貽奇 記者 何麗娜
「真的好多了!」王阿姨(化名)試着站起來活動,感覺很棒,而就在幾個小時前,她還一瘸一拐,左膝根本沒法發力。
三天前,61歲的王阿姨在走樓梯時不慎扭傷了左側膝關節,沒當回事的她,自己買了點膏藥。可用藥後,癥狀非但沒緩解,膝關節反而越來越痛,連走路都困難,便在家人的攙扶下,找到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院長、省級名中醫詹強教授。
結合病史和體格檢查,詹教授考慮王阿姨目前正處於膝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期,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後,詹教授為王阿姨進行了探穴針罐灌注療法,當天癥狀便有所緩解,同時提醒:應避免負重,三天後複診,才有了文章開頭這一幕。
有相同煩惱的,還有52歲的李先生(化名),他年輕時愛好體育,因運動過猛,30出頭膝蓋嚴重損傷,每次蹲下或久坐起立後相當費勁,不得已只能藉助拐杖,為此他輾轉多地尋醫,仍沒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之後他找到詹強院長,經一段時間的針對性治療後,李先生欣喜地跑進診室大喊:「我脫拐了,能自己站起來了!」
據權威數據顯示,中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病率高達15%,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50%,70歲以上高達80%以上,其特徵為關節軟骨發生進行性蛻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和軟骨下骨質反應性改變,多表現為膝關節的痛、拘、腫、畸四大癥狀。
「急性期多指發病兩周以內,以膝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壓痛且有骨擦音為主症,此時儘早干預治療,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詹教授表示,但遺憾的是,臨床上許多膝關節的急性損傷由於失治誤治,使急性的筋傷轉變為慢性的勞損,變得難以痊癒。
目前,大部分的急性膝骨性關節炎採取非甾體類抗炎葯、激素及關節腔注射等治療方式,但以往研究證明,中醫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優勢明顯,安全綠色,創傷小,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詹教授經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探穴針罐灌注療法,及獨特的夾脛推肘牽膝法治療急性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貫穿中醫「陰平陽秘」的思想,讓機體在病理狀態下尋求新的平衡,以緩解膝關節軟組織的攣縮緊張狀態,改善脛骨角,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
如何自我判斷是否患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1、下蹲、轉身、蹦跳、上下樓梯、久坐後站起,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其他時間沒有或不明顯;
2、膝關節晨起有僵硬感,稍活動後減輕;
3、膝關節屈伸時會聽到「咔吧,咔吧」的彈響和滾珠的摩擦感;
4、遇寒後膝關節疼痛加重;
5、關節變形,蹲下起不來、起來蹲不下;
6、如在兩邊膝關節均疼痛,伴有疼痛或紅腫,皮溫升高,需首先排除有無風濕熱、類風濕等其他疾病,若有以上情況,建議在兩周內儘快就醫。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