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女孩重度抑鬱3年,向親生父母發出「求救信號」後,被父親稱「有病」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王夢琳

小樊是自己一個人來就診的,據她稱,今年20歲,自己重度抑鬱症已經3年了,中間斷斷續續治療,情緒一直不穩定。

聊了沒幾句,小樊拿出了自己的手機遞到醫生面前並說道,「醫生,你能不能給我媽媽打個電話?給她說一下我的病情。」

小樊說,早在兩年前,就告訴父母自己患有抑鬱症,可父母卻不管不問,逃避自己生病的事實,甚至直言道:「你有病吧!」

「我現在不想和他們過了,我覺得沒有意義,他們不理解我,和我交流的都不是我願意聽的......」小樊越說聲音越小,甚至默默抽泣了起來。

案例分析: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李崢稱,很多孩子在疾病的早期的時候,其實是會自己給家長發一些求救信號的,這個時候如果家人沒有去關注這個事,忽略了這個信號,甚至是認為孩子在「無病呻吟」,那麼很可能導致孩子認為家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敢和家人開口要錢看病,那麼孩子會想其他的辦法解決自己的「難言之隱」。

有些孩子會通過壓縮自己的伙食費,不吃不喝,攢錢去看病。

李崢表示,門診上常會遇到很多青少年患者,在家人帶來門診之前,自己已經找心理醫生或者專業醫生求救過,有過幾次就診行為,家長是在隨後的時間慢慢參與進來的。

如果家長在早期,能夠及時帶孩子來就診,給到孩子支持,或許孩子的病情會更快地好轉。

家庭的支持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父母給予孩子有效的支持,言語上和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溝通,並及時求助專業人士,很多後續問題是不會出現的。

反之,如果孩子在第一時間給家人發出求救信號時,請求家長帶自己來看心理醫生時,家長表現出不接納,甚至是抵觸的態度,更有甚者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會給孩子心理上帶來極大的傷害。孩子的第一本能感受,會認為家長不重視自己,不喜歡自己。

李崢表示,很多孩子到後來,病情變得非常嚴重的時候都不願意告訴父母,甚至對父母產生嚴重抵觸情緒。「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建議父母來陪診,第一是因為父母有直接監護權,第二,我們很重視孩子的家庭氛圍,良好的氛圍能在家人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培養孩子正常的心態。」

李崢坦言道,在孩子患病後,良好的家庭氛圍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來說,它可以達到跟藥物一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