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人研究:身體缺「鎂」,胰腺癌風險提高20%,真的嗎?怎麼補?

胰腺癌,一直被稱為「癌中之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稱呼,是因為胰腺癌的治療難度,是所有癌症中最高的一類。

根據臨床數據表明,胰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平均只有半年左右,五年生存率甚至只有5%到10%左右。再加上胰腺癌擴散轉移迅速,更加大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難度。在防治胰腺癌方面,我們仍然要以預防為主。

那麼,要怎樣預防胰腺癌?從生活中,排除胰腺癌的誘因,自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缺乏「鎂元素」的補充,或會顯著增加胰腺癌風險,這是真的嗎?

6萬人參與研究:身體缺「鎂」,胰腺癌風險至少增加20%

這項研究由印第安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起,通過對6.6萬名50到76歲之間的受試者進行健康數據尋訪分析。通過10年的尋訪調查發現:

在低鎂元素攝入的人群中,有151人集中患上了胰腺癌。且根據鎂元素攝入與癌症數據模型的對比得出,在標準範圍以下,每減少100mg的鎂元素攝入,可能提高20%的胰腺癌風險。

由此可見,如果身體缺乏鎂元素,或許真的存在更高的胰腺癌風險。但同時,研究的發起者Diba教授表示,目前實驗仍然處於調查階段,受試者的飲食,性別,體質、非甾體抗炎葯物使用情況,均沒有進行限制,鎂元素與癌症的關係,依舊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間。

無獨有偶,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也在2022年1月20日刊登了一篇巴塞爾大學的研究論文,內容表明:和免疫系統相關聯的T細胞,會在鎂元素富餘的環境下擁有更強的活性,從而對癌症起到更好的預防效果。

綜上所述,雖然鎂元素就胰腺癌的具體風險數據,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撐,但多項研究表明,鎂元素可能與癌症存在密切聯繫。保證足夠的鎂元素補充,對於防治胰腺癌,甚至幫助免疫系統抵抗大多數癌症,都是有利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降低胰腺癌等癌症風險,補充足夠的鎂元素,很有必要。

日常生活中,不妨嘗試2種鎂元素補充方法

優先進行食補

因為鎂元素屬於微量元素的一種,雖然很重要,但人體需求量相比其他營養來說並不高。通過食補的方式,是最為簡單直接的選擇。

比如說各類堅果:杏仁,腰果、核桃等;深海魚類:沙丁魚巴沙魚,鮭魚;以及各種粗糧,都是補充鎂元素的優質選擇。日常飲食中適當增加這些項目攝入,有效增加防癌抗癌成功率。

②補劑補充

如果部分食物因為個人體質的原因無法攝入,也可以嘗試利用補劑的方式進行。

補劑補鎂的優點在於效率高,吸收好。但也存在缺點,那就是容易補充過量。根據研究顯示,當鎂元素攝入超過6000mg時,容易出現頭暈,腹瀉,腹痛等不適癥狀影響健康。在使用鎂元素補劑時,也可以輔以維生素D,維生素K的攝入,來進一步補充效率。

不過,也正如上文所說,鎂元素的補充雖然很重要,針對胰腺癌等癌症能起到不錯的預防效果,但也不能攝入過多。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參考意見成人每日鎂元素攝入量在330mg,孕婦可以適當增加到370mg左右。

一般情況下,只要不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鎂元素的攝入都是相對合格的。除了鎂元素以外,想要更加全面地預防胰腺癌,對胰腺癌的早期癥狀,也需要有所了解。

更全面地預防胰腺癌,警惕早期胰腺癌的2種癥狀

癥狀一:腹部疼痛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60%的胰腺癌患者在早期會有腹部不適的情況,其中70%呈現長期,且間隔性質的腹痛

因此,如果長期感到有腹痛的情況出現,警惕可能存在的早期胰腺癌癥狀。胰腺位於人體的左上腹部,如果是這個位置疼痛,更需要重視。

癥狀二:無痛性皮膚黃疸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黃疸肝癌的主要癥狀。但實際上,有30%左右的胰腺癌患者,也會出現皮膚黃疸的情況

肝癌黃疸不同的是,胰腺癌所形成的皮膚黃疸,往往沒有太過明顯的疼痛感,並且面積也沒有肝癌那麼大。一旦發現,及時前往醫院檢查治療。

胰腺癌的兇險,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在治療方面的效果不理想,我們就要儘可能地從預防方面做工作。鎂元素的攝入,就是防治胰腺癌的細節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補充,警惕早期癥狀,預防癌症,從而更有力地守護自己的健康。

參考資料:

[1]:《Cell:鎂必不可少,對免疫系統抗癌抗感染至關重要》健康界,2022-1-23

[2]King D E, Mainous III A G, Geesey M E, et al. Magnesium supplement intake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adults[J]. Nutrition Research, 2006, 26(5): 193-196.、

[3]Rodríguez-Moran M, Guerrero-Romero F. Oral Magnesium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the Metabolic Profile of 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weight Individual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