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梅斯醫學 撰文木白
已授權《臨床營養網》轉載
周五下班,甩掉工作的疲憊,躺平在沙發上,外賣點單「手起刀落」——奶茶加珍珠,炸雞配薯條,經典「快樂套餐」一鍵安排。追劇刷綜藝,吃得嘴油手油心不油,幸福感拉滿!畢竟,生活已經夠苦了,偶爾放縱一下,也不過是給自己充個電,哪能這麼容易「出事」呢?
可惜,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研究人員不這麼想。他們最新發表在nature metabolism上的研究告訴我們,連續5天吃巧克力棒、布朗尼、薯片這些高熱量、富含糖分和脂肪的食物,會迅速在肝臟中積累脂肪,並影響大腦對胰島素的正常反應;就算「痛改前非」、回歸健康飲食一周,某些關鍵腦區仍舊「罷工抗議」。這麼說,「快樂套餐」真的只是一時爽嗎?
吃,是人類的本能。但為什麼有些人能適可而止,而有些人卻總是停不下來?這背後,可能隱藏着大腦對胰島素的「態度」。胰島素抵抗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徵,它不僅影響外周組織(如肌肉、肝臟、脂肪組織)的代謝功能,還對大腦造成深遠影響。
在健康狀態下,胰島素不僅負責調節血糖,還扮演着「食慾管家」的角色,它會悄悄提醒我們:「別吃了,能量夠用了!」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控制食量,維持健康的能量代謝。但問題是,當大腦開始「無視」胰島素的提醒,也就是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時,這種制衡機制就會崩盤——食慾「剎車」失靈,嘴巴停不下來,脂肪堆積速度堪比「買一送一」,最終導致肥胖甚至2型糖尿病。更扎心的是,這種代謝失衡不僅讓體重上升,還讓脂肪像「釘子戶」一樣賴着不走。
5天「高熱量放縱」真的無傷大雅?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短短5天,體重應該不會有變化吧?」 研究結果確實表明,兩組受試者在整個研究期間的體重、體重指數(bmi)和內臟脂肪等均無顯著變化。
但短時間「高熱量放縱」真的無害嗎?進一步的研究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也就是說,僅僅5天的高熱量飲食,就讓肝臟脂肪開始瘋狂堆積,而這並不是正常飲食狀態下會發生的事。
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高熱量飲食組受試者恢復了7天正常飲食,研究並未顯示肝臟脂肪含量完全恢復。換言之,這種短期放縱可能會帶來比想像中更持久的影響。我們的肝臟或許還沒來得及「消化」這些額外的脂肪,它們就已經「安營紮寨」了。
而這種變化與大腦獎勵系統的異常活躍直接相關,形成"越吃越想吃"的惡性循環。研究人員發現,5天高熱量飲食後,受試者的部分腦區在胰島素刺激下被顯著激活,尤其是以下幾個區域:
※ 右腦島皮層:與味覺、獎勵機制和內臟感知有關;
※ 左側羅蘭迪克島蓋區:涉及食物咀嚼與感知。
這些腦區的超常激活,也意味着短期高熱量飲食可能讓大腦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得過度敏感。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一旦放開吃高熱量食物,可能會更容易上癮——我們的大腦獎勵系統被強化了,開始期待更多熱量刺激。

海馬的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意味着大腦可能已經開始調整對胰島素的反應,影響長期記憶和情緒調控。而梭狀回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個體對食物的視覺感知,比如讓高熱量食物看起來更具吸引力。
看來,短暫的高熱量攝入,可能不僅讓我們吃得更多,還可能影響我們對食物的認知和偏好。而這種影響,即使在恢復正常飲食後,依然可能持續。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挑戰了「短期暴飲暴食不會有長期影響」的傳統觀念,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短短5天的高熱量飲食不僅會迅速改變大腦的胰島素作用,還會引發肝臟脂肪含量,甚至是認知功能的長期變化。且這些變化即使在恢復正常飲食後仍然持續存在。
生活好比一場與美食的浪漫約會,每一次的「高熱量放縱」也是一場與代謝系統的微妙談判。聰明的食客懂得,真正的享受不是無節制的狂歡,而是在美食的誘惑前,依然能給身體留出一絲斡旋的空間。我們追求的,從來不是苦行僧式的絕對「禁慾」,而是在美食的海洋中,找到那片既能滿足味蕾,又能保持身心健康平衡的智慧彼岸。
仍需指出的是,該研究樣本量較小,且僅納入男性參與者而未考察性別差異,無法區分過量熱量與特定營養素的影響,因此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