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微信
近日,演員蔡明在一檔節目中提到由於常年不吃早飯,膽結石疼痛難忍,膽已摘除。

早在2021年3月,蔡明就發佈微博回應過膽結石突發的經歷。

不少網友看到該片段,紛紛表示「再也不敢不吃早飯了」。膽結石和不吃早飯有什麼關係?
《生命時報》 邀請專家,解讀其中的關係,並提醒你幾件事護好脆弱的「膽」。
受訪專家
北京友誼醫院普外分中心主任醫師 郭偉
北京朝陽中西醫結合急診搶救中心臨床營養科主任 荀曉霖
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西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魏寧
不吃早飯,為什麼容易患膽結石?
膽囊位於肝臟後方,形狀像鴨梨。它的功能並非分泌膽汁,而是膽汁「倉庫」。成年人的肝臟每天會分泌600~1200毫升膽汁,由水、膽固醇、脂肪、膽鹽、膽紅素等組成。
未進食時,這些膽汁就會儲存在膽囊內,膽囊通過不停吸收其中的水和電解質來進行濃縮;
進食時,膽囊會收縮,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促進膽固醇和各種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還能中和胃酸、刺激腸道蠕動等。

然而,如果膽汁中有過量膽固醇、膽紅素、鈣,或膽汁變少、變稠,就可能會有膽紅素鈣鹽或膽固醇析出,並與膽囊中的細胞碎片、金屬離子等物質「抱團」,逐漸淤積、硬化,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結石(一種固體物質)。
值得注意的是,若經常不按時吃飯,尤其是有不吃早飯的習慣,膽汁沒有用武之地,只能長時間存留在膽囊里,而膽囊依舊會對膽汁進行「提純」,致使膽汁濃度變高,膽固醇隨之沉澱下來,最終成為結石。
5類人更容易長膽結石
膽結石的種類很多,按照位置可分為: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通常說的「膽結石」一般指膽囊結石。
肥胖、妊娠、糖尿病、高血脂、胃腸手術、長期高脂肪飲食和不規律進食等都是膽囊結石的常見高危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膽結石。
膽囊結石的主要癥狀有以下幾種:
膽絞痛:在飽餐、進食油膩食物或睡眠體位改變時,右上腹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程度不一,可放射至右肩胛或背部。
噁心嘔吐:疼痛劇烈時常伴噁心、嘔吐癥狀。
消化不良:進食後腹脹,進食油膩食物後更明顯。
黃疸:結石阻塞膽管時,可出現皮膚、鞏膜黃染,尿液黃,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有此表現。
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建議立即就醫,超聲檢查可準確診斷膽囊結石。
以下幾類人群更易「長」膽結石:
不吃早飯的人
長期不吃早飯或節食的情況下,膽汁濃度就會升高,還可能導致細菌大量滋生,為膽結石的形成創造了便利條件。
缺乏運動者
長時間缺乏運動及體力勞動,會使膽囊肌肉的收縮能力逐漸減弱,導致膽汁的排空過程變得遲緩,容易造成膽汁淤積。
當膽汁淤積時,膽固醇結晶容易析出,形成膽結石風險更高。
高血脂患者
肥胖與高血脂的患者,血液和膽汁中膽固醇的比例高,無法溶解的膽固醇容易形成結晶,經年累月像滾雪球一樣變大,最終成為膽固醇結石。
餐後久坐者
長時間保持蜷曲體位,會干擾膽汁的正常排泄,特別是在飯後,使膽汁中膽固醇與膽汁酸的比例出現失調。
這種失調狀態容易導致膽固醇在膽汁中沉積下來,增加膽結石風險。
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可能導致膽囊收縮功能減弱,使膽囊排空不暢;患者膽汁酸分泌減少,膽汁中的膽紅素和膽固醇也容易沉積形成膽結石。
得了膽結石,飲食有哪些注意?
膽囊作為一個消化器官,與「吃」的關係密切。飲食上,膽結石患者要注意這些:
1按時吃早飯
膽囊中的膽汁只有在食物刺激下才能從膽囊中排出。要規律吃三餐,尤其是早餐,避免長時間空腹或暴飲暴食。
2嚴控脂肪和膽固醇攝入
動物內臟、肥肉等動物性油脂會增加膽囊的收縮,引發膽絞痛,膽結石急性期尤其不要吃此類食物。
平時沒有任何癥狀,僅僅在做B超檢查時才發現有膽結石的人,沒必要完全拒絕脂肪,可以吃低脂食物,但同時要進食大量葉類蔬菜,以促進脂肪排出。
3減少精白米面
高糖攝入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增加膽固醇,因此,應減少精白米面,多吃粗糧、雜豆、薯類等。
4多喝水
每天喝不少於2000毫升水,可稀釋膽汁促進其排出,還有利於排出膽管內的細菌及其他有害代謝物質。
5減少草酸攝入
菠菜、莧菜、萵筍等富含草酸的蔬菜,烹調前先在沸水中焯一下。
6少吃酸味食物
山楂、李子、楊梅、獼猴桃等酸味水果會刺激十二指腸大量分泌膽囊收縮素,引起膽絞痛。
需要提醒的是,蔡明節目中提到的「不能多吃韭菜」,主要是因為韭菜粗纖維含量高,不太好消化,因此膽結石急性發作期不宜多吃。